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我曾经提出“有大德才有大智慧”。大德是什么,是国家情怀,社会情怀,人类情怀。没有这种大德,一个人就不会有大智慧。一个人的情怀和境界,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当下的学习,而且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和事业的高度。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唤醒学生内在的人生追求。所谓要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要我看来,就是要唤醒学生内在的追求。  ◆为何孩子感觉今天的学校生活最苦  学.........
    2016-07-19 来源:教育思想网
  • 儿童的内在需求是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长期以来,受制于考试升学本位的教育政绩观,在必修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下,在“课程”几乎等于“教材”的普遍认知下,在基础教育的话语体系中,课程观是处于缺位状态的。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就......
    2016-07-30 来源:未来教育家
  • 未来的教育不管随着时代如何变革,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即立德树人,培养高尚的人格,尊重人、尊重世界和平、尊重人类尊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年来,发表了3个重要的报告,代表了3个时代: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个报告,至今仍影响深远。《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个报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技.........
    2016-07-29 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 这个话题与我们的教育价值取向有极大的关系。学校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现在学生上小学为了上中学,上中学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为了找工作。在这样一个话语体系里,根本没有培养人的问题,没有为生活做准备、为终身发展做准备的问题。当前我们的教育本身并不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当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内在联系,教育本身才更有意义,学生的学习也才更有兴趣;.........
    2016-07-29 来源:中国教育研究
  • 教育者,无论是领导者,还是研究者、实践者,都应该有教育自觉。什么是教育自觉?一句话,就是从内心深处尊重教育的专业性。领导、管理、研究、实践教育事业需要一种情怀。“情怀”这两个字,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温度”就是对教育的热爱与尊重,“深度”就是对教育规律、教育科学的坚守。这一切,最终都体现为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内在发展需求的满足。......
    2016-07-20 来源:现代教育报
  • 在全社会,人们把高考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评价标尺的时代终将成为过去!这就像今天没有人再把GDP作为评价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一样。——题记......
    2016-07-19 来源:张志勇的网易博客
  • 赵福庆,莱州市双语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正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督学,山东省十大创新人物(校长);全国首届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烟台市小学教育学会会长、烟台市十大杏坛英才,烟台市拔尖人才。山东省“十五”、“十一五”创新教育课题组副组长,研究成果多次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和社科奖。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2016-07-19 来源:人民教育
  • 7月5-6日,山东省首届创新教育节在莱州市双语学校举办。  15年前,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奠基,我提出了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这一重大命题,即促进学校教育由接受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型,学生学习由接受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型。为了探索中国教育转型的实践路径,经过充分的调研,我和潘永庆、.........
    2014-07-06 来源:张志勇的博客
  • 设在北京的走进崇高研究院,是由共和国的一批将军们主办的以学习和弘扬军队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为宗旨的教育公益组织。我是抱着支持和学习的目的参加这次活动的,本无打算在会上发言。可会议期间,聆听将军们讲述我军的英雄故事,整个心灵深深地为这些共和国英雄们的事迹所感染,内心充溢着不吐不快的冲动。近期,走进崇高研究院要出版一本文集,执行院长贺茂之将军希.........
    2016-07-01 来源:张志勇的博客
  • 古人讲“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无从所得”。语文教育改革,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改,我老是想路径是什么?路径是道路,中国人讲道路,道与路是语义重复吗?道路是很具体的,为什么在“路”之前冠一个“道”呢,“道”是不是事物的本来呢?“道”是不是事物本来应该尊重的规律呢?如果是这样来思考的话,我们寻找语文教育改革的路径的时候是.........
    2016-06-26 来源:张志勇博客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