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3)》出版,从七个部分分别讨论了2022年中国高考改革的政策背景、命题特征、教学改革、招录情况、社会影响和评价体系,系统讨论高考综合改革下的政策走向及应对策略。《报告》对2023年高考趋势作出了几点判断。近日,由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编撰的2023年度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2022年,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之年,是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之年,也是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奋进之年。截至2022年,全国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演化。2022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仍在蔓延,世界教育发展在本就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中变得更加复杂。联合国大会第77届会议期间召开的教育变革峰会,号召调动各方行动、雄心、团结力及解决方案,以恢复因疫情导致的学习损失,重新构想未来的教育,进而实现2030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回顾2022年,国际组织高度重视教育发展,世界各国积极响应,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STEM教育、教育数字化变革、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教育公平以及后疫情时代教育复苏的相关举措
2022年即将过去,回首过去,一些教育变革正在发生。2023年,教育发展将有哪些新指向?基于教育现实,基于教育部门传递的声音与信号,我们进行前瞻。1.教育评价改革将持续深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重点谈到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的问题。11月18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在京召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推进会,怀进鹏在会上指出加快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落实落地,以教育评价改革牵引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要以评价改革牵引育人方式改革,二要以评价改革牵引办学模式改
今天,由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举办的“2022年全国十大教育新闻”评选结果揭晓。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并多次回信高校,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方向等10件新闻入选。图片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并多次回信高校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方向 图片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还先后给北京科技
聚焦二十大报告这些提法引人关注二十大报告金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应当如何科学地挖掘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让我们恢复到正常状态,超越疫情带来的伤害,我特别把本次演讲的主题定为“后疫情时代的积极心理重塑”。主要讲两个话题:一、为什么提倡积极心理?二、怎么去做?一、为什么提倡积极心理?疫情时代的心理挑战是显而易见的,逆境、挫折、打击以及不确定性,使得人们长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中产阶级因社会角色只能独自担当;焦虑、“躺平”、“emo”、“丧”的感受人群增多;根据2022年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排在第72位;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和新
2023年1月7日,第五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在线上成功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元宇宙•永续性•积极心理:教育之未来”。2022年一丹奖两位得主,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朱永新的《时代的六大剧变,教育的四大转型》精彩演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让人民群众享受良好教育,既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动力。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努力把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时代这十年,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目前,全国有各级各类学校近53万所、在校生超2
今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这是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安排2023年工作时所重点指出的,这也是共和国的教育部长首次旗帜鲜明、掷地有声地提出要把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学校本来就是一个读书最好的地方。曾几何时,教育的功利已将读书的殿堂异化成了重复训练,反复刷题,反复考试的名利场,既让教育走进了死胡同,又让在这个年龄阶段,最该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孩子,失去了很多的读书机会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强调办好教育,政府、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党的二十大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近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良好育人生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张志勇: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主任委员,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辉煌成绩。随着全国全面脱贫,义务教育的巩固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村教育有了很大的改善,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人民的期盼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仍然是今后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教育领域中也充满着众多矛盾,需要我们面对和解决。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他说:“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
信息技术在学校里应用迟后的原因,固然有技术因素,更重要的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外,要培养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必须有教师来引领,是技术不能替代的。顾明远 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奠基人、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学术顾问教育原本是启迪人的智慧的一种活动,青少年儿童通过学习文化、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智慧,变得聪明。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于光远就说:“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再次彰显。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怎么认识和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党的二十大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言书、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同时,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内在的政治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正确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需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人民为根本目标,以优先发展为根本方法,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扎根中国大地为根本路径,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根本方式,以高质量教师队伍为根本依靠。“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具有主体自觉,为解决世界教育现代化难题提供了“中国经验”,探索出了一条人类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其中第四十三章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了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阐明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涵和具体要求,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启了新征程。基础教育是为人才培养打基础的,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特点,基础教育办好了,才能建成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需要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中国教育学科建设的方法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作为中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二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关注如何通过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批判和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关注如何继承中国优秀教育传统。三是以研究和解决中国现实教育问题为鹄的,总结提升中国教育的丰富经验;深入教育实际,研究和破解教育发展
“双减”为新时代教育工作绘制了明确清晰的路线图,是撬动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生态重构的强力杠杆。距“双减”政策发布已有一周年,“双减”政策落实的成效如何?仍存在哪些新问题、新挑战?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如何进一步强化?
7月30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强师工程”县域教育发展论坛暨“百千万计划”启动会在北京举行。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发表讲话指出,实现“强师工程”,师范院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下内容根据顾先生讲话实录整理而成(有删减):“十四五”规划提出,我国到2035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没有农村的教育现代化也不可能有全国的教育现代化,我国现在已经实现了全面脱贫,但是要致富还是要靠教育。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农村的时候也说到,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
什么样的中考,就有什么样的义务教育样态。2022年中考是检验义务教育“双减”成效的一次“大考”,对巩固深化“双减”工作将产生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考试招生改革牵引教育综合改革。深化“双减”工作,必须紧紧抓住中考改革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中考命题改革,全面提高中考命题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引导义务教育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深化“双减”创造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学考内容一致”考试命题对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开设和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要引导作用。要发挥中考命题对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大学是全日制学校教育的终点,也是开启人生职业发展的起点。大学也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后一公里”,对奠定学生思想道德基础,统领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7月7日,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带领调研组来我市调研家校共育工作。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姜其和,省政协常委、民进山东省委会专职副主委王学爱参加活动。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郝荣平,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市教科院院长邓淇参加调研。上午,调研组召开全市家校共育工作座谈会,听取市教育局、市关工委、市妇联等工作情况介绍,部分中小学校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共同育人开展情况汇报,并就家校共育工作进行研讨交流。下午,调
初夏时节,月季飘香。5月21日,烟台市加速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集团化办学现场会在我市双语学校召开。本次会议旨在全面深化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努力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走深走实。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世界日新月异,变幻莫测。虽然不同社会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但是偏执和冲
教育评价是树立正确办学导向的指挥棒,也是提高现代教育治理能力的关键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总体方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以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类主体为抓手,系统、整体、协同谋划,为教育评价改革明确了方向,是当下和未来教育评价改革的路标和航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文件,是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总纲领”,也是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市的“指南针”。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步入“十四五”,潍坊市教育局将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为“龙头工程”,列入重大研究课题,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市县校一体化统筹推进、一抓到底,为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发挥好牵引作用。
广州教育均衡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11个区均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其中,集团化办学起了不可或缺的增强作用。 广州教育深入落实五育并举,集团化办学起到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广州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服务集聚的人口,为他们的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集团化办学起到关键支撑作用。集团化办学,推动广州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美美与共”。一、每一个区域均衡发展当前,广州全市已成立86个教育集团,市属优质教育集团实现11个区全覆盖,好学校办到了家门口,优质教育资源全辐射。广州的集团化办学于2017年开
“走在前沿,符合方向,先行先试”,“是真正的育人方式的变革!”这是3月26日专家调研团对青岛三十九中项目式教学的一致论断。当天,青岛三十九中迎来了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山东省教育厅原巡视员张志勇带队的专家调研团,以及齐鲁名校长考察团。图为青岛三十九中校长白刚勋(右一)向专家调研团、齐鲁名校长考察团介绍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张志勇(右一)在青岛三十九中实地考察。调研活动中,张志勇一行先听取了青岛三十九中李元基与刁丽丽两位教师的项目式教学展示课,并开展了实地调研考察。随后的座谈会上
今天,烟台市学校美育工作现场会在莱州召开。会议系统总结了前期全市学校美育工作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学校美育评价、实施美育课程刚性化管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美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全面分析了当前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下步工作任务作出部署安排。会议指出,国家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来,学校美育工作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全市教育系统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国家美育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开齐开足开好美育课程,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