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中国教育改革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结构

来源:教育思想网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16/7/19 11:04:50  加入收藏

  我曾经提出“有大德才有大智慧”。大德是什么,是国家情怀,社会情怀,人类情怀。没有这种大德,一个人就不会有大智慧。一个人的情怀和境界,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当下的学习,而且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和事业的高度。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唤醒学生内在的人生追求。所谓要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要我看来,就是要唤醒学生内在的追求。

  ◆为何孩子感觉今天的学校生活最苦

  学校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现在学生上小学为了上中学,上中学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为了找工作。在这样一个话语体系里,根本没有培养人的问题,没有为生活做准备、为终身发展做准备的问题。

  当前我们的教育本身并不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当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内在联系,教育本身才更有意义,学生的学习也才更有兴趣;相反,学习脱离了生活和人自身的体验,学习就是枯燥的,孩子还有什么兴趣?学生只有在生活和实践中才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是什么,比如他在课堂上突然解开了一个生活中的秘密,他的学习兴趣立刻就可以调动起来。  

  所以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回到教育本质上,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应当让孩子们感受到当下教育的快乐,而不是工作之后挣大钱才快乐。为什么孩子们感觉到今天的学校生活最苦、最累,因为他们所学的东西与生活有很大的距离,都是和自身体验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这是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请告诉孩子“有大德才有大智慧”

  看待压力,关键要看清楚这种压力来自何方。是自己内心的一种需要,还是家长、学校强加给他的。当前学生感受到的压力多是系统体制下的压力,而不是内心自我成长需求所带来的压力。这是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又一个重大的问题。  

  考大学是为了什么?不少学生认为,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让我的父母和自己过上好日子,而没有把自己将来的事业,同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联系起来,没有对国家未来的关心,更没有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现在我们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看不到蓝天,喝不到清水,但我们给了孩子这种人文情怀吗?这种教育缺失之后,便造成了孩子境界的短视。他们没有自我内在发展动力,没有强大境界支撑下的动力,所有的压力都来自于学校、教师和家长强加的通过考学改变命运的压力。这种压力对孩子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我们的孩子没有学会自我管理,因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没有给今天的学生提供独立自主能力成长的空间。  

  当我们培养的高中生缺乏学习兴趣、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时候,我们的人才培养就是非常值得忧虑的。我曾经提出“有大德才有大智慧”,大德是什么,是国家情怀、社会情怀、人类情怀,没有这种大德他就不会有大智慧。  

  钱伟长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钱伟长是依靠历史和语文考了满分进入清华的,他的物理只考了五分,但是他却成了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为什么?日本人入侵中国了,他要报效祖国,就毅然放弃了中文,改学了物理。他没有物理学的基础,可他成了这个领域的大家。这说明情怀和境界是决定人生和事业高度的重要因素,是推动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所谓要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要我看来,就是要唤醒学生内在的追求,没有内在的人格的自我觉醒、自我意识的觉醒,外在的所谓各种压力,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所起的作用不仅是短暂的,而且就学生的终生发展是极其有害的。不能不说,一些高中生离校时采取的极端发泄方式,不少高中生一旦进入大学就迷失方向、不愿意学习,就是这种恶果的直接体现。

  ◆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不是减轻负担

  我不赞同减轻课业负担这个说法。我认为,应该改变学生学习的性质、结构和状态。什么叫性质?从被动到主动学习。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什么重?是因为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结构,就是学习内容不能是单一的,必须是多元的。既有书本学习,也有实践学习;既有课堂学习,也有校外的学习;既有制度化学习,也有自主的学习。状态,是指学生的学习是有兴趣的,是有效率的,没有兴趣、没有效率的学习负担是无意义的。

  我一直在传播一个观念: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不是减轻负担,而是改变学生学习的性质、结构和状态,让每个学生每天除了正常的吃饭、睡眠、交际之外,都能过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与生活。  

  因此,谈到减负,只做“减法”,没有“加法”是不科学的,我们要减学生过重的、单一的、单调的、被动的知识学习负担,同时要增加学生长期缺失的社会实践、读书以及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0
0
关键字:教育 改革 学生 学习结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