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崔允漷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20届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各位可敬的老师、可爱的毕业生和家长朋友们:大家好!说真的,我不喜欢、不擅长在如此庄重的场合、以如此正式的方式向大家道贺。我更愿意与你们在文科大楼的咖吧边喝边聊,在利兴餐厅把酒言欢,说声常回家看看。理由是我教了30多年书,却一直没有学会如何准确地表达。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家人经常说.........
    2020-06-28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 今年初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学生无法正常到校学习,教育主管部门号召和部署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在线授课,广大学生在线学习。堪称一次“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验,将对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以及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构建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革命性意义。......
    2020-06-26 来源:子民好好说
  • 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是在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一个人必须能够寻根究底,必须具有独立的判断力,必须不受任何社会学的,政治学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究的胡说所威吓,才能够有鉴赏力或见识。......
    2020-06-23 来源:中国创新教育网
  • 2013年起,清华经管学院本科新生收到录取通知书时,还会收到钱颖一开出的书单:哈佛大学原校长博克的《回归大学之道》、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何兆武的《上学记》等,除了《魔鬼经济学》,都与经济专业无关。打开这所拥有最热门专业的学院的本科课程表,更是让人瞠目结舌——140个总学分中,专业课只有50个学分,通识课高达70个.........
    2020-06-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 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新冠疫情的出现是一个分界线,此后,世界基础教育将分为“前疫情时代的基础教育”和“后疫情时代的基础教育”。人类将全面进入“双线教学”的时代,深度进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混融共生”,即“双线混融教学”的新时代。这个由“信息技术”与“新冠疫情”的交汇造成的基础教育“新时代”,其主要特征有三大关键词。 ......
    2020-06-22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 讨论中国人思维的软肋这样一个大问题首先需要做概念界定,这里的“中国人”是指在中国文化环境里生活的人群的集合概念,不是指具体的某个中国人,文中所陈述的现象并不意味着每个中国人都是如此。思维简单定义为人对感知的信息进行深层加工的过程,软肋指缺陷、弱点、薄弱处。讨论中国人思维的软肋是为了改善思维,通过有效的教育措施使更多的人认识到自己的弱项,从.........
    2020-06-19 来源:《教育研究与评论》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创新驱动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更为强劲的动力和活力。培养造就大量拔尖创新人才,是一项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国家战略,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如何深化教育改.........
    2020-06-18 来源:人民政协报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创新驱动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更为强劲的动力和活力。培养造就大量拔尖创新人才,是一项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国家战略,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如何深化教育改.........
    2020-06-18 来源: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 当今社会,人的活动范围、接触面前所未有地扩大,也因而更加需要宽容。对宽容的理解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但宽容的“积极概念”实际上不是宽容,而是与宽容并行的另外一些处置差异的方式。严格意义上的宽容是我虽然否定他人的观念与做法但主动选择不去干预,呈现出一种“双重否定”结构。宽容从来都不是无底限的,对不可宽容的言行宽容不是美德而是败德。宽.........
    2020-06-17 来源:全球教育展望
  • 谨言慎行、回答精准,是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潜规则,即使成绩优异的尖子生也是如此。课堂学习中该不该“不懂就问”?下文作者以脸书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为例,向我们展示了,美式教育中“提问”的重要性。作者还提及了中国留学生在课堂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020-06-14 来源:蓝橡树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