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三个文件相继印发,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迈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新时代赋予高质量的内涵是什么?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又在哪里?近日,《人民教育》记者采访了张志勇、唐江澎、李有毅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2020-05-27 来源:人民教育
  • 认识到教育教学新常态即将到来,探索其主要特点,并及时开展相应的准备工作,具有特殊的时代意涵、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我们即将迎来教育教学新常态由于采取了有效的防控措施,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反观国际疫情,却在3月以来迅速蔓延,截至5月3日,全球(除中国外)已累计确诊336万人,而且每日新增确诊病例依然居高不下。从全球视角来看,新.........
    2020-05-27 来源:清华大学藤影荷声
  • 在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看来,未成年人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应该关注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这都是他非常关心的话题。疫情期间,孩子在家的时间大大增多,如何让家庭给予孩子成长更多、更科学的力量,也引发了人们更多思考。青少年的成长依赖家庭、学校、个人多方面的合力。朱永新曾说:“在所有的问题儿童身上,都可以找到他们家庭的原因.........
    2020-05-27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张志勇对未来学校教育进行了展望,他用四个关键词总结了未来学校的特征,分别是人文、开放、智能、创新。他认为:未来学校应该是更加人文的学校,教育越走向未来越应该重视教育的人文属性,要更加重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重视尊重和成就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未来学校应该是更加开放的学校,包括办学的开放,课程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学校这种公共服务本身的开放,.........
    2020-05-27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其根本是人的发展,是人的素质的提升。他建议,重新审视珠心算,尽快纳入国民基础教育课程之中,以提升国民素质和计算能力。......
    2020-05-27 来源:经济日报
  • 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检阅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当前,全国31个省份中小学已陆续明确复学安排,距全面复学为期不远。疫情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学校切不可恢复了线下教育后,又放弃了线上教育,而是要抓住这个机遇,乘势而上,大力促进教育的线上线下融合,将中国的信息化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20-05-26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 70多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政协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在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70多年的实践证明,人民政协制度具有多方面的独特优势,中国式民主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
    2020-05-26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又是一年幼升小,家长压力有几重?要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孩子需要在知识、能力、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做好全面准备。但今年,受疫情影响,许多幼儿园现在仍然没有开学,小学也很难像往年一样,系统、顺畅地与幼儿园开展双向衔接互动。居家陪伴孩子的家长,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与方法,怎么办?......
    2020-05-26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呈现愈发严重的趋势,突出表现为网络沉迷现象严重、抑郁倾向学生增加、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学生自杀事件多发。以某省为例,2020年5月9日至12日,就发生中小学生自杀事件32起,致30人死亡;今年以来,截至2020年5月12日,该省某市就发生学生自杀事件29起,同比增加约80%。许多省市形势不容乐观。从互联网数据来看,我.........
    2020-05-26 来源:张志勇思想会客厅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
    2020-05-26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