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2月21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人民日报》“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撰文《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中再次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五大方向之一。关于教育数字化的过去、现状、问题、出路以及方法,一起学习顾明远先生的智慧。信息.........
    2022-12-24 来源:校长会
  •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作出新的重要部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总结新时代以来党领导人民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发生新的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对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教育事业作出的总体要求,对于我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
    2022-12-24 来源:中国教育报
  •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并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全面而系统的部署,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
    2022-12-22 来源:人民日报
  • “如何理解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其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要求?”在日前举行的“首届教育局长论坛”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表示:创新人才的培养千万不能像工业化那样批量生产,“因为人才培养不是做月饼,拿个模子一倒就倒出来了。”王渝生说,教育最大的价值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2022-12-11 来源: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 素养本位表现性评价设计呼唤“像教练一样思考”,具有突出设计性、关注过程性、强调参与性、注重反思性的特点。素养本位表现性评价设计建基于“新三维目标”与“单元成功标准”的确立,遵循两条线索展开设计:一是证据线索,这意味着表现性评价需设计表现性任务、表现性事件等类型丰富的评价证据,以形成学生概念性理解的“证据集”;二是标准线索,这意味着每一类评.........
    2022-12-06 来源:全球教育展望
  • 在国务院开展的第九次大督查中发现,一些地方的学校以孩子是否缴费购买平板电脑为标准决定孩子是否能进入所谓的“智慧班”,这既影响了教育公平,又误用了数字化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教育”这个似是而非的词被广泛传播。“智慧教育”常被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代名词,有人甚至直接将在线教育称为“智慧教育”。一般而言,“智慧教育”指在教育管理、教学、评.........
    2022-12-04 来源:陕西教育
  •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面临着一个越来越不稳定和难以预测的未来,越来越复杂的全球挑战需要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共同努力寻找出一种新的教育方法以适应未来的变革。教育系统转型迫在眉睫。学校改革者都取得了共识,即改革是为了适应新的教育模式,为了更好地为新模式服务,这四个领域分别需要彻底转变。教学实践——从孤军奋战到团队合作教学法——从以老师为中心.........
    2022-12-04 来源:优教育
  • 在全球地缘政治危机加剧的背景下,2022年9月,在美国纽约召开的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指出,自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已损害全球90%以上儿童的学习,对教育造成有史以来最大的破坏,有一半国家削减了教育预算。疫情大流行叠加全球性政治及经济危机,加剧了全球学校教育危机,被动催化了在线教育常态化应用。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
    2022-12-02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同时也是.........
    2022-12-01 来源:光明日报
  • 单元学历案为深度学习的发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深度学习不是天生的,是需要教师教育或引领的。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助学方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路径,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大问题、大任务,投入经过进阶设计的学习过程,开展过程评价与学后反思等。......
    2022-12-01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