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我们的教育要真的想改变,实际上就要从根儿上和评价体系上改变。对生命的珍惜,对人的重视,这是一个根本。教育的核心是人,但我们失去了。——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
    2022-11-23 来源:巨浪教育
  •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山东省潍坊市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秉持“立德树人不动摇、改革创新不懈怠、遵循规律不折腾”的教育发展理念,着力推进育人方式、育人能力、育人环境、育人动力变革等系列探索,努力营造轻负优质育人生态,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坚持全面发展.........
    2022-11-23 来源:人民教育
  • 通过对《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及其落地以来中央和北京、上海、沈阳、广州、成都、郑州、长治、威海、南通9个试点城市出台的“双减”相关实施方案和专项政策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探索中央政府及以9个试点城市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围绕作业设计、课后服务、校外培训规范治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内容.........
    2022-11-23 来源:中国教育 学刊
  • 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有关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把教育、科技、人才合为一个部分进行论述有何意义?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有何意义?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教授张志勇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一起来看他的解读。......
    2022-11-07 来源:人民教育
  • 党的二十大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言书、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同时,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
    2022-11-22 来源:南方都市报
  • 苏轼曾写道:“我梦入小学,自谓总角时。不记有白发,犹诵论语辞。”可见启蒙教育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对于如何教,欧阳修写道:“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可见教育之润物无声,唯有孜孜不倦、循循善诱方可得之,切不能急于求成、急于事功,.........
    2022-11-22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新的内涵特征、历史使命与发展路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2022-11-12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 党的二十大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里程碑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全局出发,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作出一体部署,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加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方向和要求。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党的.........
    2022-11-12 来源:中国教育报
  • 有什么样的中考,就有什么样的义务教育样态。2022年中考是检验义务教育“双减”成效的一次“大考”,对巩固深化“双减”工作将产生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考试招生改革牵引教育综合改革。深化“双减”工作,必须紧紧抓住中考改革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中考命题改革,全面提高中考命题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引导义务教育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深化“双.........
    2022-10-20 来源:光明日报
  • 我们党历来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基础教育是这一工作的根基。5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
    2022-10-20 来源:光明日报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