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张志勇:关于基于政府大数据建立心理高危学生 筛查干预联防联控机制的建议

来源:张志勇思想会客厅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20/5/26 10:29:07  加入收藏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呈现愈发严重的趋势,突出表现为网络沉迷现象严重、抑郁倾向学生增加、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学生自杀事件多发。以某省为例,2020年5月9日至12日,就发生中小学生自杀事件32起,致30人死亡;今年以来,截至2020年5月12日,该省某市就发生学生自杀事件29起,同比增加约80%。许多省市形势不容乐观。从互联网数据来看,我国21.6%-32%的中小学生有心理障碍问题;网络沉迷学生达2400多万;每年青少年自杀15-16万人;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5400万的抑郁症患者,相当于100人里就有4个抑郁症患者,权威机构估算,抑郁倾向学生约500万。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大问题,亟待解决,但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难题:

一是发现难。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为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但同时也为学生逃避现实问题提供了隐身符。当今的在校学生,几乎毫无例外地拥有两个身份——真实身份和虚拟身份,而且真实身份很虚拟,虚拟身份很真实。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比如网络沉迷、抑郁、自杀意念等,除其网友、同学知道外,家长、教师都难以发现,许多学生直至自杀后才被发现生前有心理问题。

二是处置难。处置学生心理问题涉及部门多、专业多、链条长、时间长、花费大,而且家长、教师对其认识也不一样,有的家长即使知道,也不愿承认;有的老师即使发现了,也不愿或不敢声张;政府许多部门也能推就推。所以仅凭学生家长个体或老师(学校)解决这些问题难度太大,许多地方采取的策略基本上是抱着侥幸心理放任发展,自生自灭,直至发生极端事件后自认倒霉,或追悔莫及。这是现在学生心理问题高发,导致自杀现象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是深入系统的研究难。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和规律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也不例外,需要深入系统地研究。互联网条件下学生网络沉迷与抑郁之间、抑郁与自杀之间都有强相关性,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催化、转化。研究学生心理及行为的前提是政府大数据,但政府大数据分布在政府不同部门,教育部门不能有条件地共享,导致对教育规律难以深入、系统、持久地研究,因而也难以制订有效对策。

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新时代全社会面临的重大公共问题,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教育问题。每个学生的背后就是一个家庭和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个极端事件都事关社会和谐稳定,都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

从事物发展的规律讲,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有一个酝酿、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可以研究、可以发现、可以预防的。据了解,2020年3月,深圳市教育、公安、卫健(医院)依据政府大数据筛查模型,依托筛查数据初步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对心理高危学生、重度网络沉迷学生及时进行干预处置,取得了一定成效。

建议国家尽快建立基于政府大数据预测干预心理高危学生的联防联控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早发现、早处置、早干预和深度系统研究的联防联控机制,减少悲剧发生,而且越快越好、越早越好。

一、成立高危学生心理干预联防联控领导机构

以政府主管教育的领导为组长,教育、公安、卫健(医院)、妇联、共青团(政法委、财委)等部门主要领导为副组长,成立联防联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放在教育部门,负责日常工作,各相关部门指派人员参与。

二、明确高危学生心理干预各部门工作职责    

教育部门: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一是制定学校处置心理高危学生的流程及流转细节,确保处置合情、合理、安全、有序;二是向公安部门提供学生社交通讯信息;三是对公安部门推送的心理高危学生进行处置,并将处置情况及时反馈;四是定期(比如每月或每季度一次)组织各学校对曾有自杀、自残行为、情绪波动大、家庭变故、失爱、孤独等高危学生开展全面心理健康普查和摸排,并及时推送给公安、卫健,视情推送给妇联、共青团;五是按1:1000要求为学校配足配齐专职心理教师;六是各中小学按照每周1课时的标准,开设心理健康课及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七是通过心理测评、心理辅导等方式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八是立项开展新时代教育规律、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研究。

公安部门:一是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学生社交信息,结合互联网及公安大数据建立学生网络异常行为(包括网络沉迷、抑郁、扬言自杀等)、心理高危学生预警模型,对发现的心理高危学生及时推送给教育部门,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早治疗;二是对教育部门排查出的疑似心理高危学生及卫健/精神医院提供的就医学生进行大数据行为观察,对有自杀倾向的学生,第一时间反向推送教育部门;三是加强网络涉淫秽、色情、暴力等信息监测,为学生净化网络空间;四是对自杀学生开展现场调查、回溯调查,彻查原因,优化对策;五是为教育部门/教育专家开展大数据教育规律研究提供条件支持;六是为中小学开设基础网络安全素养课程。

卫健/医院:一是对教育部门推送的心理高危学生予以精神疾病比对核查;二是对心理高危学生就医信息提供给公安部门,以便后续跟进观察;三是对各学校提供的心理高危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并及时反馈干预情况;四是配合共青团志愿者服务活动,让治疗出院的学生自愿参与志愿服务(心理咨询志愿者)。

妇联:利用自身社区资源对心理高危学生、家庭提供人文关怀,促进家校共育。

共青团:一是按卫健要求招募、培训心理咨询志愿者;二是根据需要,协助心理老师对目标学生进行前期心理高危等级评估,视情跟进咨询服务;三是组织志愿者对治疗出院恢复阶段的学生进行咨询服务。

政法委:协调社区综治力量,开展协助服务。

财政部门:列专项预算提供经费保障。

三、建立高危学生心理干预联合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日常工作沟通机制。日常情况及时沟通,并确保每个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综合分析研判涉心理高危学生工作对策;互通信息,发现问题,统一思想。

 二是建立数据流转机制。对教育部门提供给公安部门的学生社交信息、公安部门主动发现的心理高危学生、教育部门提供的疑似问题学生、卫健/医院就诊心理高危学生信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建立高效、流畅的信息流转及反馈机制。

  三是开展深入系统研究。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规律、工作规律、经济活动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模式都在快速地变化,教育规律也在变化,教育工作者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把握教育脉搏。政府大数据(如公安大数据)应有条件地与教育研究专家共享,以便对这些新问题、新规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四是建立保密制度。心理高危学生信息是级别较高的隐私,且涉及公民个人信息、警务秘密、国家秘密,所有接触到该类数据的人员,都要接受培训,并签订保密承诺书。五是建立考核机制。心理高危学生的发现、干预处置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命安全,影响到下一代,来不得半点松懈马虎。针对上述各项工作措施,可建立量化考核机制。

四、建立健全高危学生心理干预工作机制

建立青少年学生高危群体干预机制建立“监测发现-风险研判-危机干预-康复结案”“四步走”干预模式:

一是监测发现:公安网警通过网上巡查、预警监测,发现和筛查涉嫌心理高危学生有害信息,通过网警 AI 系统监测输出目标群体数据给教育部门,并由教育部门共享至学校或医院。

二是风险研判:教育部门或学校心理咨询师基于目标群体数据分级分类,进行危机等级预判。同时联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后援力量协助,多方合力对目标群体进行干预治疗。

三是危机干预:经危机等级预判后,对中低风险人群由心理咨询师进行初次心理干预(稳定情绪、评估状况、判定性质);对严重抑郁、具有自杀倾向的高风险人群,经家长同意转介医院干预,进行药物+心理+物理治疗;高危目标群体经治疗情况稳定后,进行出院评定,视情况转介心理咨询师进行二次干预。

四是康复结案:目标群体心理危机解除后(出院),由心理咨询师进行二次干预(3-7 天/ 次),最终由心理咨询师对目标群体进行康复鉴定,判断目标群体康复情况,视情况决定可否结案。

以上建议,可在全国选择若干试验示范区先生开展试点工作,待取得相对成熟的经验后在全国全面推广。

(张志勇,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