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新”,关键在于“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现教育强国目标亟须抬高引领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龙头”,夯实优质公平的基础教育“基点”,建设有利于人人成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与此同时,阻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伤害学生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多样化成才的.........
    2024-06-24 来源:中小学管理
  •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
    2024-06-23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学生心理健康是中央重视、群众关注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均作了部署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也在该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和创新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发、多发、低龄化的态势尚未扭转,相关工作中还存在专业度不高、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导致工作有效性不强。因此,加强专业化建设,提升学生心理健.........
    2024-06-23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近日,教育部等部门联合推出《部属师范大学本研衔接公费师范生教育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立足优化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实行本科和研究生阶段.........
    2024-06-17 来源:教育部官网
  • 6月14日,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以2030年教育高级别指导委员会成员身份在该组织网站发表英文博客文章,介绍中国坚持优先发展和优先投入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数字化为杠杆、以教师为关键推动教育变革,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理念、成就、经验,呼吁全球优先发展教育,主动变革教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2024-06-17 来源:微言教育
  • 教育和学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有效的学习就是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新的学习、有效的学习是以兴趣为导向的,是一种自我驱动的学习。......
    2024-06-12 来源:教育思想网
  • “现在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不就是‘过拟合’么?”人工智能专家一句无心之语,却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过拟合是个专业术语,指的是机器学习只知道死板地亦步亦趋;放到教育的语境下,就好似把教育的目标曲解成让孩子贴合一个个评价标准。但在“卡点”的过程中,孩子们人生的可能性也被局限在种种“标准”中。我们常说要顺应孩子的天性,释放他们的潜能,那“过拟合”.........
    2024-06-08 来源:外滩教育
  • 基于全球性的课程公共政策化的趋势,本研究构建了对西方中小学课程国家治理的主体、对象、结构和工具进行历史分析的框架。从1958年至今,西方中小学课程国家治理经历了分别以课程内容、目标、评价为主要治理对象的三个阶段,呈现出治理主体精英化、治理对象系统化、治理结构民主化和分权化以及治理工具市场化的趋势。从结果来看,尽管国家课程被更广泛地采用,但.........
    2024-06-04 来源:全球教育展望
  • 今天已到了重新定义教师劳动性质的时候了。过去我们一直自称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有些地区,学生家长平均学历比老师都高,我们再用脑力劳动者来区分教师和其他行业的从业者,已经不合时宜了。那么,今天我们究竟该如何定义教师的劳动性质?我想说,今天教师的劳动性质,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劳动。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未成年人,他们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情绪和心理都不稳.........
    2024-06-04 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 伴随着时代发展和生命进化,人类的学习也经历了从自然学习、文化学习到智能学习,从本能学习、超本能学习到反本能学习,从自然学习力、文化学习力到智能学习力,从文字式学习、网络式学习到智能式学习的多重进化。在进化过程中,需要明晰“学习的理想”,既要理解“学习的常识”,也要创造“学习的新识”。同时,还要警惕智能时代的学习,可能出现的“穿新鞋走老路”.........
    2024-06-04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