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研究生阶段有多重要?《Science》有一次专访,我特意借此来谈谈研究生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几个人都非常公认的一条是:研究生是决定人以后成就高低的一个分水岭。研究生做得好了,很可能会决定你以后做得非常好。西方有一句谚语我一直是向学生推崇的,那就是:优秀是一种习惯。你研究生做得很出色,博士生做得也很好了,然后你就会一直做得好。.........
    2017-04-28 来源:复旦大学新闻文化网
  • 义务教育对于培养一个人来说要比大学教育更加重要。国家搞了这么多年,可以说是本末倒置,学历越高越重视,现在博士后最受重视,然后是博士、硕士、大学。我们学习都是以更高的层次为目标,小学就为了考初中,初中就为了考高中,高中是为了考大学,整个是完全颠倒了。  一同来看,中国教育的三大本末倒置的问题。  第一是时光颠倒:童年为升学战斗,升学后回到童.........
    2017-04-24 来源:《教育:非常痛,非常爱》
  • 您知道吗?作为一名老师,您每天都在做着生命教育,每天都在发生着与生命相互影响的关系,您的一言一行,您的每一堂课,您的一个微笑、一个皱眉,都在影响孩子对生命的感觉。要做好生命教育,老师自己首先应该要爱护、善待自己的生命。正如朱小蔓教授所说的,“只有当老师们自己理解了生命,他才会对生命有感觉,对生命的领悟力才会得以提高……生命教育才会更有力量.........
    2017-04-24 来源:中国教师
  • “教育中心”是指在国家教育决策、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城市,亦称教育中心城市。 教育中心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家教育中心、国际性区域教育中心和世界性国际教育中心。世界教育中心是一个体系,一个发展过程。世界教育中心不是在“飘移”,而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宏观教育体系。 18~19世纪,德国和英国成长为世界教育中心,20世纪,美国成为世界教.........
    2017-04-21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 面对教育生态的网络化,有教育界人士感叹:教师还能做什么?网络科技还有什么不能做?对于教育来说,“教”易“育”难,学、练、改、管、测,在这些环节,技术都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养成不能靠技术来完成,立德树人更要依靠教师。因此,我们不能陷入“炫技”泥沼,也不能成为“技术控”。学生在教室里人人拿着平板电脑,与教师互动,也与同学们.........
    2017-04-20 来源:人民日报
  • 表嫂去年才退休,从紧张的工作节奏,一下回到休闲的生活状态,对忙惯了的表嫂来说,实在有些不适应。家里,儿子刚结婚,媳妇没怀孕,表哥还在上班。平常白天,就留着表嫂一人守空房。没有了家外事可做,家务事就那么多,忙完了一阵子,一大把的时间悬在那里沒着落。邻居王阿婆见表嫂成了闲人一个,便邀表嫂到一家知名直销公司去听课。几堂课听下来,表嫂就跟打了鸡血.........
    2017-04-18 来源:校长传媒
  • 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掌握知识已经不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我们为生存而做的很多工作,将会慢慢地被智能化的科技所取代,但是,心灵的成长、精神的成长和灵魂的升华,依旧是教育关注的重点。我觉得这才是真教育。......
    2017-04-16 来源:中国网
  • 艾伦·布卢姆在《美国精神的封闭》中说:“对于一个十几岁初次离开家门,行将踏上通才教育征程的青少年来说,今天一所第一流的高等学府将给他以什么样的印象呢?他将有四年的时间去自由地发现自己一一他步入到一个空间中,以往贫乏的知识荒漠被他逐渐抛在了身后,而获得学士学位后那种乏味的专业训练尚未来临。对于一个美国人来说,大学岁月的重要性是怎么估计也不会.........
    2017-04-16 来源:《大学的精神: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
  • 在网络社会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而表现出理性化趋势的同时,还应当看到其中蕴含着另一种数字技术无法分析的感性化趋势。关注具体的表象化思维、彰显差异的符号化追求和延续传统的网络化群体,是网络社会感性化趋势的明显表现。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在几千年的感性教化下,形成了稳定的感性秩序的熟悉社会。传统社会的感性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其稳.........
    2017-04-16 来源:《天津社会科学》
  • 忘掉分数,留下人,培育人,成就人,才是我们对有志于成为教育家的中小学校长们的终极期盼。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有其独立存在的生命价值和生命尊严。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将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发扬光大。尊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弘扬每个人的生命价值,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必然归宿。......
    2017-04-15 来源:不详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