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翟小宁:关注心灵的成长,才是真教育

来源:中国网 作者: 翟小宁 已有0人评论  2017/4/16 9:54:58  加入收藏

翟小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掌握知识已经不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我们为生存而做的很多工作,将会慢慢地被智能化的科技所取代,但是,心灵的成长、精神的成长和灵魂的升华,依旧是教育关注的重点。我觉得这才是真教育。

  一、未来人才,要面向未来,懂得大爱

  在今年的开学典礼上,我给同学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里,有一个人大附中的学生考上了耶鲁大学,他在人大附中上学时是一个社团的团长,从事爱心公益活动。到了耶鲁大学后,继续进行慈善事业。他到非洲难民营去考察,在非洲创办一所难民学校,并且设计难民学校的课程。

  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希望在学生中间弘扬一种大爱精神。不管是什么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都应该具备责任感和大爱精神。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这种精神应该是学生们心中最基本的底色。

  另外一个故事:一个人大附中的毕业生考入北京大学,加入了骑行社。在活动中他发现,人们使用自行车很不方便。于是他有了一个新的创意——共享单车。现在我们在街上看到的共享单车“小黄车”,就是这个同学发明的。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同学们,现在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我们要不断地涌现出新的创意、新的创新,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社会不管是发展到什么程度,学生都应该拥有社会的责任感和大爱精神,具备面向未来、与时俱进的技能。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未来公民,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脊梁,人文和科技相交融的跨界创新型人才。

  未来教育最关键点就在于培养未来人才的核心素养。现在各国都将重点放在这上面,提出了很多理论,比如美国21世纪技能,欧盟终身学习核心素养、芬兰的核心素养等。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也比较重视,中国所提出的核心素养也带有一些中国的特色。(注: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

  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我们要培养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中国领军人才。他们应该适应科技革命的发展,应该在全球化背景下拥有国际视野,应该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为中国的崛起而努力!

  但是无论怎样讨论未来教育,有些基础和根本还是不会变的。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提倡尊重生命,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并与社会共同承担发展可持续未来的责任。古罗马著名哲学家西塞罗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不会变。

  二、未来科技,让教育更智慧

  我们谈现在的教育和未来教育,都离不开高科技。高科技确实给教育带来了很多机遇,比如陈正拜先生创建的云校园,现在有4.1万所学校都在使用他们的教育资源和平台。如果没有高科技,这是不可想象的。云教育和互联网+的教育,给教育带来了巨大变化。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回避互联网+的教育形态,它已经渗透到了从教学到教育的方方面面。

  就在前几天,我在学校接待了一位来自加拿大的老师,他来我们学校听了一位老师的课。这位老师教数学,我问他如何教学,他说需要数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这堂课得到了加拿大同行的高度认同。

  新型技术也迅速渗透到教育领域,对教育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认为,可能一年之内,创客空间、在线学习等学习模式的影响力不断地增强(注:创客空间是一个实体空间,在这里的人们有相同的兴趣,一般是在科学、技术、数码或电子艺术,人们可以定期聚会、合作甚至一起创业),教育行业将会受到不小的冲击;

  两到三年内,机器人、虚拟现实的影响力将会不断增强;

  四到五年,乃至稍微长一点的时间,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将和教育密切相关。科技发展的速度很快,有时候我们觉得再怎么想象都很难适应高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创客空间这样一种学习状态已经出现。未来,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会越来越多,例如,目前已经出现的与机器人相关的学习形态,虚拟现实的学习状态,还有人工智能的学习状态等等。将来的课堂也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大家都在学;将来的教学不分师生,老师和学生会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真正做到了能者为师、道者为师。

  未来教育必然是架构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拥有全新的教育文化、理念、模式以及教学环境、内容和方法。在科技引领的时代背景下,未来教育可能是更具有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的特征。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