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不详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25/8/4 17:20:03 加入收藏
导读:在第二届ETS大会教育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教育学会会长、ETS 大会委员会名誉主席尹后庆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怎样的素养”的主题演讲。他指出,面对AI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教育的应对之策绝非简单增设一门技术课,而是一场深刻的系统性教育目标的重塑。他系统阐述了未来人才必备的六大核心素养——即AI素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人机协作、终身学习与数字伦理,并强调这些能力是确保人类保持主动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基石。同时,他呼吁教育界必须正视并补齐当前在AI伦理教育、跨学科创造、信息验证能力和教师赋能等方面的短板,从而真正培养出既能善用AI、又能与机器共舞,并最终彰显人之为人独特价值的未来公民。
关于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怎样的素养,这个话题现在非常热门。大家知道,这几天上海正在举行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盛况空前。许多人工智能专家在会上发表了他们的观点,非常吸引人。我们都已感觉到自己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甚至有观点认为,今年就是“人工智能元年”。在这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素养是最重要的?回顾2017年,我们发布了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其初衷正是为了面对不确定的、技术快速发展的世界,思考如何培养孩子的素养,并因此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
我们现在正在执行这个方案,但在现实中,教学模式的改变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变革势在必行。今天,我主要探讨三个问题:
第一,人工智能时代哪些素养最重要?
第二,我们当前的课程改革在哪些价值取向上与AI时代的需求趋于一致?
第三,当下重点需要加强的素养培育是什么?
一、人工智能时代哪些素养最重要?
第一、AI素养
我们必须去理解AI的基本原理,才能正确地评估、选择和使用AI工具。近期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学校使用AI的文件,有些人的理解可能是“中小学不能碰,这是红线”,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读。AI正在全面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所有人都离不开使用AI工具。
但我们不能只把它看作工具。未来是一个人机协同的世界,因此增强对AI基本原理的理解至关重要。AI已经成为新的基础设施,不会使用就意味着被排除在主流社会的生产与决策之外。所以,如何增强师生的AI素养,让他们理解AI是我们必须接触、拥抱和使用的基础能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第二,批判性思维与问题发现力
如今,纸质媒体逐渐退出,手机信息充斥着我们的时间。面对海量信息,我们如何判断真伪?面对机器给出的答案,我们必须具备验证和纠偏的能力。
AI时代很容易为我们构建一个“信息茧房”。例如,我发现手机推送越来越合我胃口,因为它过滤掉了我不喜欢的内容,精准地推送我感兴趣的东西。这项技术很有魅力,但它也让我进入了一个误区。比如我喜欢在音乐软件上听古典乐,特别是得过格莱美奖的唱片,平台便会持续推荐这些。然而,音乐的世界远比这丰富,我却被自己的数据困住了。
AI的背后是数据分析、算法与资本的结合。算法根据我的数据精准推送,我消费了内容,带来了流量和价值,这又进一步强化了算法,慢慢地把我推入一个信息茧房。因此,在这个时代,我们必须把握主动,跳出可能形成的信息茧房,以客观、理性和全面的方式去认知世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当AI容易生成看似正确却包含谬误或偏见的信息时,人必须做最后的“守门人”,在追求真实未知世界的过程中体现人的主动性。
第三,创造力与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
我们需要将跨学科知识、情境洞察与情景体验整合为新的解决方案,我们的研究性学习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AI在迁移创造方面受到限制,需要与人一起去创造。而创造力与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正是人类最不可替代的增值环节。
第四,人机协作与沟通力
我们需要与AI系统、与人类团队高效协同,共同完成目标。未来的工作场景将是人机混合的团队,协同效率决定了个人与组织的竞争力。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AI看作是一个工具,而要认识到未来是人机协同共同创造的。
第五,终身学习与元认知能力
会前播放的ETS大会宣传片里有个小女孩说,参加全省的交流活动“让我看到了比我更加优秀的人”。这句话揭示了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在一个团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与更优秀的人对比,能够增强个人内在的前进动力,这正是元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因此,在今天,设定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过程、调节学习策略、持续更新知识与技能,是我们所必需的能力。
第六,数字伦理与社会责任
我们必须尊重隐私、维护公平、防止技术滥用,例如网络上的“狂轰滥炸”。要深刻理解AI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深远影响,因为技术一旦失范,社会成本将极高。具备伦理自觉的公民与企业,才能获取生存和发展的主动,赢得持续的信任。
二、课程改革在哪些价值取向上与 AI 时代的需求趋于一致?
1.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
如果教育只是学习知识、记忆知识以对付考试,那早已不适应今天的时代。中国的义务教育和高中课程标准,都明确提出了学生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目标。
2.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融合”
我们的课程改革,包括义务教育阶段,都提出所有学科可以拿出10%的课时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3.从“教师中心”到“学习者中心+人机协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师AI能力的框架》,要求教师成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伦理的引导者,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我们正在推进的项目式学习,课堂角色就从“师生”二元变为“教师-学生-AI”三元交互。
4.从“结果评价”到“多元过程评价”
我们的改革方案中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我注意到,欧盟正在推行一种“数字素养护照”,用电子档案来跟踪学生在项目学习、反思和伦理决策中的过程。
三、当下需要重点加强的素养培育
1.AI伦理与数字公民教育
目前多数中小学乃至高校,尚未系统开设AI伦理课程,学生普遍缺乏风险识别与价值判断能力。应将AI伦理纳入必修模块,并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公平、透明、隐私、责任四大主题。
2.批判性思维与信息验证技能
我们的学生容易被深度伪造、算法偏见所误导,缺少系统的信息溯源与交叉验证能力。未来,各个学科都应设计“质疑型”作业,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交叉验证。
3.创造力驱动的跨学科项目
当前课程仍然偏重学科知识,缺少如杨东平老师所讲的“AI+艺术”、“AI+社会创新”这类跨界实验。应建立学校、企业、社区联合实验室,在真实场景的AI创新项目中实现教育目标。
4.教师AI素养与教学革新能力
目前的教师培训多集中于工具操作,缺乏将AI与教学法、伦理教育深度融合的系统性支持。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教师AI能力框架》中提出开发微认证体系,并通过“AI课程设计工作坊”等形式将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5.心理韧性与增强主体性
我观察ETS大会这个项目已经十年了,感到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增强了所有参与孩子的“主体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个人角色。如果AI环境导致学生出现思维惰性、学术诚信危机或抗挫力下降,将是严重的问题。因此,必须在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课程中,加入AI时代的自我定位,强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长期目标感。
最后,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挑战,不是简单地“多一门技术课”就能应对的,而是需要我们重塑教育目标——让每个人既能善用AI,又能保持人之为人不可替代的价值。
围绕AI素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人机协作、终身学习和伦理责任这六大核心,我们的课程改革需要在价值取向、内容结构、教学方式和评价维度上迈出关键的步伐。总之,我们必须补齐AI伦理、批判和验证、跨学科创造和教师赋能这四个短板,才能真正培养出不被机器替代、能与机器共舞的未来公民。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