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泰安市教育局 作者: 强光峰 已有0人评论 2020/1/13 20:13:11 加入收藏
(一)下面,是崔成林老师提供的一个教学片段的实录:
(出示句子: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师:读了这句话,你们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1:我知道村子里没有井。
生2:没有井就没有水唱。
生3:我知道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太辛苦了。
师:说得真好,谁能做一个“挑”的动作,体现出乡亲们挑水的辛苦
(生做动作)
师: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如果你从很远的地方挑两桶满满的水,会遇到哪些困难?又会有什么感觉呢?
以上就是这个案例的片段实录(笔录)。
那么,在这里,如何分析呢?首先要弄清楚课例分析的科学或适当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片段”或”学习片段”的分析。我的分析框架,大体有四个环节或步骤:
1.教的设计?(课标、学情即认知、情感前提)
2.学的过程?(观察点是学生的学的表现或思维可视化或展示的情况等)
3.教和学的互动?(老师怎样点拨、补漏、引导、纠偏、激励等等评价行为)
4.讨论教学评?(具有一致性吗?)
按照上述四个步骤,试着分析如下:
分析1:
(出示句子: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师:读了这句话,你们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样的感受?
讨论:教师出示句子,之后的问“获得的信息?感受?”,这样的设问,对一年级的孩子合适吗?老师预设的学生答案会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怎样做适当的嵌入评价?
分析2:
生1:我知道村子里没有井。
生2:没有井就没有水喝。
生3:我知道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太辛苦了。
讨论:学生的三个回答,是学生什么层次的思维表述?可以逐一分析。
分析3:
师:说得真好,谁能做一个“挑”的动作,体现出乡亲们挑水的辛苦
(生做动作)
讨论:老师的评价合适吗?标准是什么?
分析4:
师: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如果你从很远的地方挑两桶满满的水,会遇到哪些困难?又会有什么感觉呢?
讨论,老师的这一问,又是为什么?
特别是4中,让小学生想,从很远、挑、两桶、满满的水,会、遇到、哪些、困难?感觉?———这样的设计,实现的可能性?又如何体验出困难与感觉?假如你的小孩是一年级,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会是什么学习心理?会不会一脸的无助?唉!
(二)一位名师的课例与赏析(网摘)
看看,网上一位“名师”的实录,做对比分析。
吃水不忘挖井人(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细读感悟 (教学难点)
(出示句子: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师: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村子里没有井。
生2:没有井就没有水喝。
生3:我知道了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挑。
师:你觉得乡亲们吃水方便吗?是从哪个词读出来的?
生1:不方便。我是从“很远的”这个词知道的。
生2:还有“挑”。
师:谁能做一个“挑”的动作?(生做动作)如果让你从很远的地方挑两桶满满的水,你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有什么感觉?
生1:我会觉得很累。
生2:我会觉得两条腿发酸。
生3:我会觉得两条腿发软,会摔跤,会把水弄洒。
师:真想不到沙洲坝的乡亲们要想吃水,竟然要走那么远的路,要费那么多的力气。
师:毛主席看到乡亲们吃水这么难,心里会怎么想?他是怎么做的?
生:毛主席看着他们那么辛苦,所以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出示: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师:有了水井之后,人们的心情会怎样?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
生1:他们很高兴。
生2:不用很辛苦地去挑水了。
生3:吃水方便了。
师:以前吃水很不方便,现在却变得方便了,这都是谁的功劳?
生:毛主席。
师:如果你是村里的人,你想对毛主席说什么?
生:毛主席,谢谢你。
…………
赏析:“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看似通俗直白的一句话由于立碑撰文而蕴含着深广的意蕴。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由于受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他们的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只是表层化的阅读。如何消除学生与课文的间隔和距离?这个教学片段努力寻找语言材料与学生经历的“共通处”,设法打开学生记忆的仓库,调动相关知识,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表象,使语言在鲜活的形象中获得生命,使课文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有了水井之后,人们的心情会怎样?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从多角度、多层次交流中感受这口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从心中涌起感谢毛主席的情怀。
(三)对“名师”教学设计中教师行为的分析
1.(出示句子: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2.师: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师:你觉得乡亲们吃水方便吗?是从哪个词读出来的?
4.师:谁能做一个“挑”的动作?(生做动作)如果让你从很远的地方挑两桶满满的水,你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有什么感觉?
5.师:真想不到沙洲坝的乡亲们要想吃水,竟然要走那么远的路,要费那么多的力气。
6.师:毛主席看到乡亲们吃水这么难,心里会怎么想?他是怎么做的?
(出示: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7.师:有了水井之后,人们的心情会怎样?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
8.师:以前吃水很不方便,现在却变得方便了,这都是谁的功劳?
9.师:如果你是村里的人…………
这9点,具有“可做、可感知、可测评”的特点,而且有行为动词,值得学习借鉴。
(四)“教学评一致性”需要改变教师课堂行为
华东师大施良方先生是我敬重的教育学家,特别是他的《学习论》是我十分喜爱的心理学著作。他关于教师行为分类方法: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分为主教行为、辅教行为、管理行为和反思行为四个维度,其中主教行为包括呈示行为、对话行为和指导行为;辅教行为包括创设教学情境行为、学习动机激发行为和非语言行为。
课堂中,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改变教学行为才能改变学习行为,实为当务之急。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