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泰安市实验学校 作者: 崔成林 已有0人评论 2016/4/1 8:04:11 加入收藏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改革与实验的时代,也是混乱与迷惘的时代。新课改以来,农村薄弱学校揭竿而起,拉开了改课的大幕。如今,课堂改造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需要从理论上突破、实践上创新,打造双赢课堂,建构我们本民族的课堂教学特色。然而,“深改”路在何方?自今日起,本报将连续刊登特级教师崔成林(正高级)对“深度‘改课’的追问”,籍以引发各地教育工作者各抒己见,以百家争鸣共商深度“改课”大计。
(一)“人才”还是“公民”——深度改课应剑指何方?
“2015,课改‘升级年’”,中国教师报李炳亭主编如此断言。尽管我不敢如此肯定,但历经了十几年的变革,课变已经到“蜕变期”是不争的事实。
回顾“奠基期”的课变,一些薄弱学校率先“揭竿而起”,向传统课堂挑战,以“小组合作”和“学生展示”为特征,创生了不少“方法模式”,学生的表达力和表现力有了质的变化,“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最大限度的解放了学生”,改变了传统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随着课堂变革的发展,先期课变存在着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突破现有观念,寻找新的方法,创生深度改课的新策略。
“深改(深度改课的简称,后同)”课堂,路在何方呢?我认为,要揭开“深改”神秘的面纱,需要我们再次追问:课堂为什么而改?如果不厘清“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课变就无法冲破迷障,甚至会陷入“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
首先,让我们询问时代的需求。2014年7月15日,香港中文大学沈祖尧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发言。他说:“这是一个个人主义抬头的时代。……学会多听别人意见,考虑各方看法,协力实现梦想。这是一个资讯爆炸,是非难辨的时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独立思考。这是一个利益在前,道德在后的时代。金钱、地位、权力,为世人追逐,道德和价值观的培育,却渐渐被人遗忘”。由此可见,时代的呼唤现代教育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要注重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
其次,让我们反思教育的真谛。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在《教育中的冲突》一文指出,“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做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在世界各国教育目标中,“最为一致,也最重要的一条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缺乏独立人格,就难以成为民主社会合格的公民;缺乏批判性思维,就难以奢谈独立人格和创新素养。民主社会需要培养理性的公民,“只有具有理性讨论公共利益能力的人,才适合成为公民(亚里士多德)”。
第三,让我们审视国人的缺憾。“中国人不缺乏智慧,缺的就是批判和质疑,若能把这个短板补上,未来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大发展,否则,中国有可能成为大而不强的‘二流国家’”。中国的教学法往往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成了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时代的呼唤、教育的本质、国人的需求,揭示“深改”需立足批判性思维,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社会公民。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批判性思维能力有两层涵义:首先,它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来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其中包含着质疑、比较、鉴别、判断的过程,亦即通常所说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此意义上,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独立人格的基础。其次,它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能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释,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创造力的基础。思维活动只有伴随批判,才是清晰的,不盲目的,会减少许多错误的发生。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深度对话是课堂上呈现批判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手段”。告别独白与灌输,走向对话与研究,是我国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但“除非对话双方进行批判性思维,否则真正的对话无从谈起”。深度对话是一种思维碰撞,而非教材结论的简单问答和浅层理解的外化表现。“碰撞”即论证:是一种各持己见的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交互形式,是两人或更多人从支持或反对的角度寻证、辩护、比较和发展彼此观点的活动,只有论证才能促进思维真正发展;“碰撞”即产出:通过人际交往、教学互动和严谨的论证过程,学习活动最终要产出思维成果(含外显和内隐成果),没有思维成果的诞生,互动、参与、合作……都是做“无用功”。教学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产生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
因此,立足“公民”素养,聚焦批判性思维,从追求培养“光宗耀祖(如:今天我以母校而骄傲,明天母校因我而自豪)”的人才,转向养育“尽职尽责(做一颗普通螺丝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合格公民,是深度“改课”必须翻越的一座高山。
作者简介:崔成林: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教务处主任。中学正高级教师,中学特级教师、国家“教师远程培训”专家、山东省年度教育创新人物、泰安市功勋教师。主持省重点规划课题“‘新双基’教学实践与探索”,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教改“‘思维碰撞’课堂建构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