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6/4/1 9:09:02 加入收藏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学习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知识。精彩的课堂,应该是在遵循“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不断的交流、碰撞的过程。也就是说精彩来自于学生真正的思维,来自于思维的参与度,来自于思维激发后的深度和广度。
二.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
为解决当前课堂改造中存在的“异化现象”,寻找民族教育的教学特色模式,培养具有民主意识且具有行使民主权利能力的现代公民,实现“学生能力发展”与“课堂教学成绩”的双赢目标,我们提出了“思维碰撞”课堂这一概念,展开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具体实施和研究过程如下:
1、酝酿阶段(2010.2—2011.11)——建构课改文化
大力进行宣传,开展教师培训,营造课改氛围,建构课改文化。学校推出了新的办学理念:让学生阳光、健康、幸福地学习成长。倡导课堂要有“三声”、“三话”、“三交”。“三声”是掌声、笑声、辩论声;“三话”,学生在课堂上讲自己的话、讲真实的话、讲有创见的话;“三交”,课堂是一个充分交流的平台、是一个交锋的平台、是一个交融的平台。
外出学习,先后到昌乐二中、莱州双语课堂观摩,利用“齐鲁名校长”和“1751工程”平台,促进了校际之间的同课异构。通过交流让老师们感觉到了自身的差距,产生了“生存”危机。同时,对先期进行课改的教师,给予大力扶持,使其“星火燎原”,并在后期课改中委以重任,发挥他们的优势。
2、创建阶段(2011.12—2012.6)——重在工具抓手
建立学习小组,实施小组评价,培训学生组织;学习香港课堂,编制学业纸,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学习小组”和“学业纸”基础上,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完善现代课堂教学工具,逐步形成了“思维碰撞”课堂的四个“学习组织”和三个“支架载体”。(四个“学习组织”:个体学习、同伴学习、小组学习、集体学习。三个“支架载体”:“学业纸”、“微课程”、“思维导图”承载“支架性学习资源”。微课程:主要用于前置学习;学业纸:课堂学习活动路线图;思维导图:用于归纳总结,是学生学习的思维成果表现形式之一。)
3、独立阶段(2012.7 —2013.2)——聚焦碰撞活动
经过实践,学校课堂改造走出“模仿”阶段,逐步形成自己的课改思路,形成了“思维碰撞”课堂的基本内涵,并把课堂活动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总结出“竞赛式(对抗比较);争鸣式(观点争鸣);拼接式(集思广益);论证式(思路展析);辩论式(论据交锋);扮演式(角色模拟)等“思维碰撞”课堂活动方式。在实践研究中,总结提炼出一系列操作策略和发掘出“思维碰撞”课堂两大法宝。
①操作策略
善用“三问”:发问、互问、追问;
巧设“四论”:讨论、议论、评论、辩论;
组织“五争”:争胜、争鸣、争议、争论、争辩。
②两大法宝
一是“交互反馈”:在“问题应答”后,让学生参与“补充、纠正、质疑、拓展、点评等”形成“应答后的反馈(再反馈)”及教师“追问”,生成“生生对话”,激发课堂活力。这种“再反馈”实际上对“问题的再思考、再探究”,达成对“核心问题”的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业发展。
二是“学习支架”:在学生遇到“思维障碍点”时给予的资源性支持,以帮助学习者能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如优质问题、方法指导、图表资料……。弗朗西斯•亨金斯认为“人们常说,一个措词好的问题,提供了三分之二的答案——”。学习支架的提出和实施缓解了教师“不讲不会”的担忧。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