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诺奖得主莫里斯: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

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作者: 莫里斯 已有0人评论  2017/1/7 21:16:25  加入收藏

  我会介绍一下我认为在基础教育方面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以便于我们能够去鼓励创造力的培养。

  首先,我想建议,我们应该如何去学习创造力。我们首先应该去阅读那些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探险家和发明家,以及那些具有重大创造力精神的人士,学习他们的经历,通过具体的案例激励我们进行学习。并不是说这些人跟我们有很大的与众不同,但是我们通过学习他们,每个人可以变得具有创造力,都有无限的可能去创造。这就是我想讲的第一点,每个人都应该向那些具有创造力的人士进行学习,我们把他们称为是我们的榜样。

  第二,我们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去进行学习,也就是通过实践进行学习。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同时要进行创作性的写作。另外,当我们去欣赏这些世界名画的时候或者别人的作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尝试去进行一些画作。我们可以去听很多优美的歌曲,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作曲。在使用别人发明的物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去尝试创造、制造。

  在学习的时候,既要记忆那些事实性的知识,就是前人发明的那些知识,同时还要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在学习的方式里面,我们可以向别人学习,同时我们对自己的这种自学或者自我教育,也是一些最基本的方面,要利用我们所有的设施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学习。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去吸收别人的一些思想或者一些事实性的知识,同时我们要把它们消化,融为我们的一些营养。

  我也听到一些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们提过,在学校里我们教授各种知识和技能,但是我们对于创造力的培养还是不够的。有时候这种创造性对于我们来讲是非常宝贵的。在学习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学习那些我们喜欢的知识,就是建立在我们喜欢什么就学习什么的基础上,但是如果你学习的这些知识,你自己都不感兴趣的话,显然你不会学的很好。有时候需要达成很好的平衡,既要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同时又很喜欢我们做的这些事情。

  第三,即使在我们的基础教育里面,我们也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自由的思考,同时进行自由的探索,看一下自己如何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下面介绍一下高等教育方面的一些看法,介绍一下剑桥大学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的行之有效也可能是对我的培养非常有用的一些东西。我进入剑桥大学是去学习我的第二个学位,就是数学方面的学位,以及第三个学位,就是经济学方面的学位。

  我在剑桥三一学院学习,这个学院所出产的诺贝尔奖经济学奖获得者超过了整个法国国家的获奖者,进入这样的环境可能自己感觉有一种预期,别人会预期你也会获得诺贝尔奖。当你被遴选进入这样的著名学府进行学习的时候,可能就会获得一种信心,就是我们应该去进行新的发现,有一些新的探索。

  当时我的研究导师给了我一些书目,然后给了几篇他写的论文,然后要求我来去阅读,并且去参与他的研究项目的一些每周的定期学术会议。我的导师本身也是一名比较高级的经济学家,他当时的研究正在为英国政府来设计一种计划的模型。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实际上后来我们也没有很多次这种会议和见面。当然我们经常在他家里去进行享受他们的这种美味的午餐。

  我在剑桥所受到的各种不同的学术点播,使得我开始思考一些重要的经济学方面的问题,我也决心全解决这些经济方面的问题。当时我也问了很多研究者一些问题,就是关于学术研究方面,当时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在剑桥的这种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学术环境,给了我足够的自信,然后我想去找出一些新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法。后来我花了18个月时间,设计出来一个很好的模型,特别是关于在不确定性情况下的一种进行规划和计划的一种模型,最终解决了教授所交给我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数学方面和经济学方面有很好的知识基础,而且在剑桥的学术环境也给了我这种自信,还有来自于我的同事和导师的这种巨大的支持,也使得我能够去取得成功。

  我想提一下我所认为的一些独立思考的方法,如何利用已经有的知识和事实去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必须要有各种比较丰富的经历,比如说我们要去阅读大量的论文,而且要去访问不同的国家,要去会见不同的学者和科学家向他们进行学习。这些方面的学历和经历会让人变得非常具有创造性,在科学、艺术和技术方面,能够大开眼界,能够很有创造力。

我们需要在一生里面永不停止,要永远具有这种创造力的追寻。在这方面,我想提出一个建议,就是每个人都应该永无止境地学习。非常感谢!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