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张志勇博客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16/6/26 10:45:07 加入收藏
尽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制成果还没有正式发布,但核心素养理念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正在日益深刻地显现出来。
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召开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专家座谈会,也组织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的同仁们就《征求意见稿》展开了专题讨论。我在教育部召开的座谈会上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现在的征求意见稿已有体现,如我特别建议要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位置,《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实践创新”这一核心素养,但有些意见仍然没有得到体现。
现将我对《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的认识,简要梳理如下,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
这里,主要谈谈一级目标存在问题。
1.关于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能不能涵盖科学素养?国际上讲科学素养,包括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我们科学精神这样一个小概念,恐怕无法涵盖科学技术素养,这是一个大问题。建议把“科学精神”改为“科学素养”。在科学素养之下,我们要有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技术素养、科学方法等。
在现在的“科学精神”条目中,“技术素养”是基本缺位的,希望在二级目标架构中必须强化“技术素养”,这是国际教育趋势,也是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
关于“人文底蕴”、“审美情趣”的表述,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用小概念指代了大概念,在具体解读上,导致要么概念小而内涵大,要么将关键品格能力排斥在外。建议用“人文素养”、“审美素养”取代“人文底蕴”、“审美情趣”的提法。
2.关于信息素养。在现行的框架体系里,我们看不到“信息素养”这样一个大的能力类别,而用“数质学习”这样的提法。这种定位,一方面,不符合国际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现在发达国家多把“信息素养”或“数字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不符合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对各个国家未来公民素养的基本要求,“信息素养”或“数字素养”,已成为各个国家未来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整体框架中,应该将“信息素养”或“数字素养”定位于一级目标。
3.关于人际沟通。许多国家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都把人际沟通作为核心素养,我们在现有的框架内没有相应的目标要求,建议在“人文底蕴”中强化语言与人际沟通能力。
4.关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三观”教育在我们的核心素养体系里边怎么落地?或者说如何转化为现代表达方式?我总觉得这“三观”在当前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里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和落实。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背景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我国公民应对未来社会挑战必须具备的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基其研究背景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时代特点: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
2.国际潮流:国际化教育改革的先行探索。
3.面向未来:未来社会的关键,未来公民素质的挑战。
4.中国实际:国情和教育传统。
不过,必须强调:每个公民最终达成的“素养”水准其高低是不同的。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