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浏览文章

学校与学生的契约:享受有质量标准的教育

来源:张志勇博客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10/5/5 21:38:05  加入收藏

时下,中国教育界有一个非常流行的口号,就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对这个口号深不以为然。这是典型的用政治术语妄言教育。“人民”从来都是一个政治术语,人民是个体公民的集合,那么每个公民的“教育利益”是不是等同于人民的“教育利益”?如是,每个公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北大清华,那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岂不是缘木求鱼?

公共教育要满足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利益诉求。我们无法妄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只能向人民群众提供“有质量标准的教育”。这应该成为公共教育承担者——学校与学生的契约。

一、享受“有质量标准的教育”是学生的基本权利

培养人是人类教育亘古不变的追求。正如康德所说,教育就是让人成为人。问题是让人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人类社会工业革命以前,教育的“人文理性”更为突出,教育更加强调培养人的“德性”。自人类社会诞生工业化浪潮以来,教育的“工具理性”更为张扬,教育更加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承。而随着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先后进入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不断发育,教育对人的个性培养的呼唤又日益突出。似乎可以说,人类的教育,就是在“人文主义”、“科学主义”、“个性主义”的张力中不断寻找自己定位的。

那么,作为公共教育的承担者,学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或者说,学生的监护人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学校读书,到底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说到底,必须明确学校与家长对学生成长的共同期望是什么。这里的“期望”,就是学校教育应该提供的教育质量,而“质量”是有内容、有规格、有程度要求的。因此,学校提供的应该是“有质量标准的教育”。这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

我个人理解,“有质量标准的教育”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教育的人文理性看,学校教育必须促进人的德性的成长,就是自古以来人类教育所强调的让人成为人,成为适应社会的有德性的人,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二是从教育的科学理性看,学校教育必须传授人类的经典知识、促进人的智慧的成长。三是从教育的人本理性看,学校教育必须促进人的个性的解放,学校要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通过个别化的教育,适应并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学校教育质量标准的基本维度。或者可以说,学校提供的“有质量标准的教育”必须包括这三个方面。

公共教育的提供者——学校,必然是国家教育目标的认同者,而学生家长与学生选择某所学校,也就意味着对这所学校提供的教育质量的认同。由此,二者在享受学校提供的“有质量标准的教育”方面就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享受“有质量标准的教育”,这是学生的基本权利!提供“有质量标准的教育”,这是学校必须履行的神圣义务!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对学校是有期待的,这就是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这里,“良好的教育”首先意味着必须让孩子享受到国家规定质量标准的教育。这无疑是“良好教育”的质量底线。我们要大声呼唤学生的权利意识和学校的义务意识。而且,这种“权利”和“义务”是有法律约束力的。

二、“有质量标准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学校如何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向学生提供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教育?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1.学校运行。首要的,学校必须配置保障教育教学正常运行的人、财、物,即教师配置、公用经费、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等。

2.学校教育愿景。学校要把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标准、教育传统以及人民群众的教育期望,变成学校教育的办学愿景。即学校教育的自觉追求与可操作、可达成、可评价的目标体系。

3.教师对学校教育目标的认同。每个任课教师都必须无条件的认同学校的教育愿景,理解和掌握国家课程标准,形成自己的教育理想。

4.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支持系统。每个教师要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都离不开课程资源开发、备课、同伴互助、教学条件以及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

5.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教师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学校向学生提供“有质量标准的教育”的基本方式。

6.教育质量反馈矫正机制。教育质量达成与否离不开学校完整的评价、反馈、矫正、奖惩机制。

可喜的是,2009年以来,济南师范附属小学在华东师范大学郭景扬教授为首的专家组指导下,组织全校力量,着手开展小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这在我省中小学尚属首次。他们的研究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的重要成果:

1.建立了全员参与的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建立一个结构合理、职权分明的管理体系,是达成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必要保证。整个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由校级领导、年级组组长、教研组组长组成,确定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责任,明确了每个成员的岗位职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最后形成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责任链接。特别是建立了年级组学生学习质量管理规范和教研组教学质量管理规范。

2.建立了学校学科公共教学资源库。宏观上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门学科的学科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简图;中观上包括分学年/学期学科教学目标总表;微观上包括学科分单元/课教学资源组合,具体涵盖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设计建议、教学效果检测三个方面。学科公共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为每位教师从整体到具体把握课程、教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设计、教学质量检测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为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提供统一的参照物。

3.建立了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五项制度分别是:①随机听课制度,通过随机听课,进行临床诊断,收集教学信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判断,提出改进处方;②问卷调查制度,定期对学生、家长与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教育教学信息,了解教育教学情况;③教学质量抽查制度,对某个年级的某门学科进行教学质量的抽查,分析采集的信息,使其能更为精确地反映师生的教与学的质量情况;④考试流程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考试流程管理制度,通过考试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对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总体质量作出科学判断;⑤学生学习质量档案制度,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质量,建立学生学习质量档案。

4.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推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就是促进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过程。自2009年3月开始,学校坚持教师与高端对话的理念,每月对实验教师进行科研培训,从试点到普及,最终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所有教师,3-6年级的班主任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参与实验的教师人数占全体任课教师的70%以上。同时,在课题研究初期,选出15位科研骨干教师由专家带教。经过一年努力,这些教师由科研的“门外汉”成为科研的“受益人”。

三、建设“有质量标准的教育”是学校永恒的主题

济南师范附属小学关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在全省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示范性、推广性的中小学教育质量保障工程研究。这项研究的意义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现了国家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为教师准确理解与有效实施课程标准架设了桥梁;二是为教师科学的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三是有效地将学校集体教学智慧转变为教师的个体教学智慧,在教师专业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学校教育的团队智慧。不过,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我希望济南师范附属小学在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1.拓展性研究。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涉及到管理者、教师、教育教学设施、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以及教育教学制度建设等众多复杂的因素。现在主要是三门学科的研究,还只是开始,希望学校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能够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同时,在教育质量的内涵理解上,要拓宽视野,不仅关注认知领域,更要关注道德、情感领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信息化研究。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涉及到大量的不同类型的考试评价、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无论从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科学性上,还是可操作性上,都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加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步伐。

3.积累性研究。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永恒的动态建设过程,学校要处理好建设、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已有成果的作用,又要在实践研究与总结反思中不断丰富、完善。学校要激励广大教师不断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奉献新的创造性成果,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并将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永远置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建设与发展之中。

0
0
关键字: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