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联盟 >> 全国目标教学联盟 >> 浏览文章

以目标为导向的真实情境论

来源:济南稼轩学校 作者: 李秀伟 已有0人评论  2018/10/31 15:43:59  加入收藏

这样,我们就接近了问题的深处,福柯深度剖析对学生的统一驯化,即“操练”造成的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消耗而不是促进。标准化授课模式、机械重复的训练、分解细微的要求,高效率、高频率的教育诉求让人的生命性消失了。因为“操练是为了获得拯救而安排现世时间的一种方式。在西方历史上,它在保留自身的某些特点的情况下逐渐改变了方向。它被用来更经济地利用人生的时间,通过一种有用的形式来积累时间,并通过以这种方式安排的时间的中介行使统治的权力。操练变成了有关肉体和时间的政治技术中的一个因素。它不是以某种超度为终点,而是追求永无止境的征服。” 看一看今天的教学,无处不在的仍然是征服,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泯灭,如何回到“学生立场”,我们需要认真探索。

维特根斯坦提出人类社会的“合理性”是以一种“语言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语言游戏”意味着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它们都是一种对话。什么是合理的呢?用规则来约定俗成即合理,用有价值的习惯生成自然即合理。

在教育领域内,小威廉姆•多尔给出了答案,他在运用后现代主义所提出的观点、原则、问题与方法考察课程领域后,提出了“4R”说: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严密性(Rigor),意味着课程是开放的、复杂的、转变的,是“丰富的、开放的经验的多层次组合”,是“随我们注意力的转移不断变化中心的复杂的马赛克”, 是由各种交叉点予以界定充满相关的意义网络。 老师是平等因素中的“首席”,学生是平等因素中的“质询者”。

解相花老师曾经解释: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的高效,必须保证让学生能积极自主反思,积极与文本对话,创造出更多灵感;特别在学生与其他因素作用时有许多交接点,这些是具有催化作用的点,是“保持在学生能力成长边缘上”的点,教师在这些点出现时及时给与正确的干扰,把课堂教学过程引发一种快乐。同时,在不断探究课程过程中,真正的知识或观点不是预设的,往往在“未经探索的联系中”、在“半遮半掩和半透明的可能中”逐渐的创造出来的,课堂充满着神秘。

这就有了问学课堂的有一个实践起点,也是我们课堂一直呈现出来的特征,就是“无为的老师”与“有为的同学”,积极向前的老师与微言大义的老师。课堂上,老师要创造情境并倾听不一样的声音,要听得见思考的声音,听得见内心的波动,听得见思维的涤荡;继而才是学生的有感而发,有疑可问,有对话的产生。

当然,如果绝对化地让同学们每节课都有问题,也是一元式的思维,是不符合不同学科的教学规律的,问学课堂是一种回到“学生为起点”的教学思维方式。科学老师带领同学们提出的假设,语文老师带领同学们将积聚的感情,英语老师研究设计的活动,数学老师带领建构的知识树,都是以“学生为起点”的问学课程。

三、从“孔子学天”到“人学未来”

孔子说“学天时习之”,就是学自然之道,向天地万物学习。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用了一年的时间,让自己的课堂走上了成熟之道,他们已经录制了两节课,分别是“唐诗宋词的艺术”和“易经与国家复兴”,这两节课分别由杨佳怡老师带领的蒙正班和冯金殿老师带领的明德班的同学们来完成的。

这两节课录制完成后,由国内知名专家点评后,用来供山东省全省的中小学老师观摩、学习。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一所年轻的学校能提供如此重要的教学成果?

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自然情境的基本规律,教学就具有价值。而这种价值,也是由传统与未来的结合得来的。传统当然是孔子的教学思想,我们选择以传统为根,慢慢找到了“问学”思维;未来当然是不确定性的,所以我们选择以“与时偕行”的中国文化来定义未来,这也是“问学课堂”诞生的理由。

我们先来看孔子的教学。

孟子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在这里罗列的,是四种圣人的典型,而孔子以“与时偕行”被尊为“集大成者”。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往往被人忽视“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杨伯峻先生解读孔子的话:这些山梁上的雌稚,得其时呀!得其时呀!杨先生说:这句话最难懂,他也是勉强地翻译。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孔子对于“时”的感慨,不管是向往还是伤感,其意义都在提醒我们,“时”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事实上,关于“时”,刘氏逢禄《述何篇》中说:孔子言行皆准乎礼,而归之时中,礼以时为大也。

“礼以时为大”,这样的判断足够惊人,其实,在“益卦”的《彖传》中,孔子早就说过“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曾仕强教授说,益卦告诉我们:要按照益的道理来走,顺应时势来做合理的调整。所以,曾教授给出了我们一个最值得确立的观念:“孔子最伟大的贡献,在‘时’,时间的‘时’。”任何时代,任何时候,何时何地,都要把握一个“时”。曾教授给我们一个更重要的正本清源的启发是“吾道一以贯之”的“一”,指的就是“时”,时间、时代、时机,审时度势、时不我待、黄金时代,中国人“时”的观念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哲学,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永葆生机的进步哲学,对这一思想的最大贡献者就是孔子。

由此看来,孔子显然不是复古主义者,那么,我们今天研究学习教学,更应该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却偏偏愿意回到孔子那里去,我们不成了复古主义者了吗?

还是来看一看孔子的教育是怎样发生的,这里面有没有今天我们“问学课堂”的观念,有没有新时代的教育价值呢?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5•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如果愿意,我们能从《论语》中摘出上百句关于“问”—“答”的教育对话。这就是现代和未来教学的答案。

这既是孔子和学生留下的思想遗产,也是启迪后人的教学方法,“仁”是孔子“答”出来的,也是学生“问”出来的,这就是教学方法,学生问、老师答,“问学课堂”的孔子答案。这也是接下来将要详细解读、实践的教学方法。

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学生的“问”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会“问”吗?孔子的学生为什么会问“仁”而不会问“道”“大”“富贵”“天气”,这就回到了孔子给弟子们的主张:仁、义、礼、智、信,孝、悌、廉、耻、勇,也就是今天说的教学“目标”;因为孔子一贯主张“仁者”等等的君子风范,这些风范存在于《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课程里,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有了问题,所以会引发学习、讨论,然后是问学,这也就是“困而发问”。来看看今天当前的教学,缺少的就是目标、课程,以及学生学习而苦苦不得其解后的问题,于是也缺少了主动寻扎老师学习、讨论的乐趣。

到此为止,我们至少知道“问学”是7000年来中国老师、圣贤教化的一种方式,那么,和人类21世纪的学习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来看当代世界范围内极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青年才俊的判断: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这位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提出了“颠覆性创新”的理论,对人类社会缓慢进化的现实提出了质疑,特别是在科技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时代,很多工业革命时代传统理念会被颠覆,他说过这样一句话:“电脑硬盘、钢铁到重工业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巨头都死于自己最大的优势,它们的错误在于做对了所有的事情。我没有战略可以告诉你,我只有一套理论:我无法告诉你怎么做,只能教你怎么想。”因此,人们需要在既有的固定观念下面需要“破坏性成长”。这种破坏性成长就是用自己的“怎么想”来主导自己的“怎么做”。联系中国千年的思想理念来看,用“想”来决定未来,是从伏羲,到文王周公,到孔子,到儒道承续贯通古今的。作为全球最知名大学的创新理念,中国文化能够给出一个亘古不变的传统,而这个传统就是“问学”。

萨尔曼•可汗:

一位孟加拉裔美国人,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一位天才的教育家,有人说他会颠覆人类的教育。他的可汗学院拥有上亿的学生,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学习者之众多超乎想象;有意思的是,可汗学院最初的发起是因为她的表妹娜迪亚,因为娜迪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问这位学霸表哥,而且,后来娜迪亚的许多同学也求教于这位学霸,可汗实在没有时间一一解答,就建立了一个网络平台——可汗学院——把答案放在那里,让有疑问的人去自己找答案,成就了世界最知名的教育机构。这不也是孔子的教育之道吗?可汗说:“学生可能会花费多年钻研某个深奥的数学论题,却未能找到答案;解决某个工程问题的全新方法或许困扰了学生数月,最后却未能成功;学生或许永远也无法为自己的剧本想出完美的结局;一篇诗歌或许枯燥无味,平淡无华。对于这些失败的经历,我只想说:那又怎样?”多好的教育,多好的“问学”之道。我在这里,我在网络空间里构建了一个最大知识学习空间,你有问题你就来,可汗学院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深度探索的“问学”之道。

尤瓦尔•赫拉利:

这位耶稣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年轻教授全球瞩目,他是一个敢给未来写历史的历史学家,他的《未来简史》被我们老师们深入研究,以获得教育的灵感。特别是他给出的人类认知升级的三个公式:

中世纪时期,人类获取知识的公式:知识=经文×逻辑;

这是指读经典书,然后由名师讲解,这个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最长的。

科学革命以后,人类获取知识的公式:知识=实证数据×数学;

这是当前大家诟病的教学,把经过验证的科学知识用科学方法传递给学生。

人文主义时期,人类获取知识的公式:知识=经验×敏感性;

这是面向未来的教学,学生用自己的万卷书和万里路来构建一个敏感性的学习体验,“问学课堂”的意义恰恰在于此。

上述三个公式是非常重要的判断,三个阶段的发展告诉我们,未来的教学靠的是学生自己的经验以及学生的经历。特别是在一个智能化的未来,没有什么知识、没有什么能力是一成不变的,不变的是人获取这些知识和能力的思维方式,你想到了才有可能做到,连想都没有想的事情,怎么可能有收获呢?

所以,“问学”才是未来学习的根本。

但是,尤瓦尔•赫拉利作为一位以色列的70后,显然不知道在中世纪以前的远古中国,我们就有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孔子带着他的学生所进行的学习,指向于“真实情境”,穿越千年,指向未来,所以,教学的传承,也是创新。于是,我们对中国教育有这样的历史判断与时代选择:

先师:通过自然去问道(创造);

后来:通过大师的解惑(创造);

现代:通过课本去记忆(记忆);

今天:通过技术去看见(发现);

未来:通过人对自然的“问道”而开始新的“问学”。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深度学习:理念与策略
    致力于传播知识的教育,对于什么是人类知识、它的机制、它的价值、它的局限及其可能导致的错误和......
  • 让办学思想在课程建设中真正落地生根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校长的思想影响着学校的办学高度与成效。陶行知说过,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
  • 目标教学的未来走向
    以这次会议为标志,我们希望目标教学进入一个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的新阶段。磨刀不误砍柴工......
  • 目标教学的未来走向
    以这次会议为标志,我们希望目标教学进入一个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的新阶段。磨刀不误砍柴工......
  • 你是我最美的遇见
    美,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一种品质。美所蕴涵的深厚的情感力量是教育的源泉。一个充满激情和梦......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