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济南稼轩学校 作者: 李秀伟 已有0人评论 2018/10/31 15:43:59 加入收藏
视频观看密码:2018
下载信息 [文件大小:13549 KB 下载次数: 次] |
点击下载文件:在情境中发现知识 李秀伟.zip |
教学改革的背景,从科学革命以来,大致经历了三场与时偕行的转换,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变化在自然发生。
由于现代知识的批量生产以及对机器大生产的适应,教学沿着“从知识到知识”的程序性道路,让学生把知识学会,用来考试,用来应对相对确定未来生活;近三十年以来,伴随着新兴知识经济的发展,人的未来开始进入不确定性时代,知识本身价值受到挑战,教学开始进入“从知识到能力”的时代,知识不是不重要了,而是知识要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生活化,知识已经无处不在,但是,需要警惕,没有基本的素养,就找不到你想要的知识,于是,我们可以说,未来教学将会进入“从素养到知识”的时代。
素养是什么?就是在真实情境中的人的认知经验和敏感性。那么,在学科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学应该建立怎样的时间逻辑呢?我们从“问学”的视角,对中国古代与现代教学相比较,逐步建构起了向真实情境发问的课堂逻辑。
一、从“伏羲问自然”到“我问人工智能”
这个标题很奇怪,七千年以前上古的伏羲和今天的智能社会有关系吗?关系在哪里?即便是有关系,和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学校教学有关系吗?
我们看看伏羲八卦的由来:
伏羲时代的上古,人类还没有进入农业社会,人们靠打鱼、狩猎、采摘过日子,外出最怕天气骤变,大家知道伏羲能够预报天气状况,就纷纷去问,伏羲预报的非常准。于是,来问的人越来越多,人多了以后,伏羲没有那么多时间应付,怎么办?他就说:“从明天开始,我就在这棵树上挂一个‘☵’的图像,就表示明天天气是雨天。”这就是“2•1•2”代表水、坎,也表示雨;“1•2•1”表示火,“2•2•2”表示地等。
再后来,来百姓对这些“二进制”的数字背来背去还是觉得麻烦,就问伏羲:“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道理呢?”这就出现了“伏羲八卦图”以解人们之惑。
这个远古的历史发展脉络给我们三个启发:
第一,道理是问出来的。
没有问就没有答,不是“伏羲好为人师”主动传授天气状况,而是当时的生活方式、生产基础、生命担忧与伏羲的思考关联起来了,如果伏羲造字,指导学习,恐怕也没有多少人会听、会做。这就是说,教学不是来自于掌握既定知识和规律者,而是来自于对既定知识和规律的未知探索者。换句话说,大家就都理解了:教学的发起者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可是,在7000年以后的现代教学过程中,却缺少了学习者的“问”,而变成了“师问生答”,这并不是教学的传统。
伏羲八卦的产生和“问学”相关,问学从中国文化的源始就开始了,3000年以前,文王演64卦:乾坤屯蒙需讼师……乾坤代表天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之后,就是“屯卦”所探讨的万物出生的艰难;接下来就是讨论如何教育的“蒙卦”。
“蒙卦”说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一句话:“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意思很好懂:非我去求童蒙,而是童蒙来有求于我。
玄烨钦定《日讲•易经解义》说:“蒙虽稚昧未通,然真明内含,天良未凿,原有可通之机,一开发之即通矣,故蒙者得亨,而不终于蒙。然蒙之能亨,虽蒙者有可亨之道,亦由发蒙者得善教之宜。教之之宜何如?师道不可亵,有来学,无往教,匪我主教者先求童蒙,而强为启迪,乃童蒙虚心逊志先来求我,以决疑辨惑也。且求我之心真实纯一,如初筮之诚,则宜迎其机而告之。” 有来学,无往教,这段话清晰地表述了中国人一以贯之的教育方法论,老师是为学生决疑辨惑的,以学生问、教师解为基本顺序的教学之道也产生于此,是完全有别于近300年来发端于西方工业革命影响的标准化、灌输式教学的。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