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泰安市岱岳区岳峰小学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8/11/1 13:45:58 加入收藏
四、我们的行动
围绕教学改革的整体规划,学校坚持“思想为先、习惯为基、教研为渠、评价为泵、信息为翼”,助推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1、思想引领行动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教授指出:“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我们力求: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载体,走向深度学习的目标教学!
杜威曾说: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喝水!为此,我们的课堂观是:学习必须成为孩子自己的事,学习必须发生在孩子身上,学习必须按照孩子的方式进行,学习必须真实深度发生。基于此提出了打造岳峰理念课堂,体现三个关键词:愉悦、灵动、共赢。
学习成立的三个条件,“相互倾听”为基础,“核心问题”为支点,“协同学习”为载体。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设计核心问题(挑战性课题),实现真正的学习。
基于此,我们倡导“愉悦灵动共赢”的理念课堂。让学习真实深度发生是课堂改革的方向与标尺。一方面积极探索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型态。从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与专业素养入手,全体教师共读了佐藤学教授的三本专著,40余人次到课改先进校交流学习;从改变学生的座次做起,课改班级改插秧式为U字形座次,方便了师生间的交流与碰撞;从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做起,营造安全安静安定的学习氛围;从设置核心问题、有挑战性的问题入手,强化集体备课积慧式研修;从便于协同学习入手,在低段实行对学,高段实行四人组学习,不同课堂可实行分科走位等形式;从培养孩子敢于求助的勇气开始,让孩子敢于说出“我不会,请你帮帮我”。形成“安静倾听,悄悄交流,敢于求助,自由表达”的状态,以“倾听、串联、回归”为特征的学习共同体形态初步形成。
学习共同体,实指学习社群(Learning community),其活动系统包括三个维度:课堂里的学生“活动式、合作式、反思式”的学习共同体;学校里的教师“备课、说课、观课、议课、评课”的研修共同体;学校与家长、社区间共同参与教学设计的教育共同体。三维合一,体现公共性、民主性、卓越性的哲学思维。
近年来,我们力求在改变中追寻理想而真实的课堂。
一是改变教育视角。“学习共同体”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是一场心灵的革命!它不是对传统课堂的修修补补,而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性改革。它让我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教育。在这样的颠覆中,我们更新了自己的教育观、课堂观、师生观。
二是改变学习空间。课桌椅由统一的秧田式排列改变为低年段U字型、高年段四人一组的方式,构建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协同学习关系。
三是改变学习时间。课堂上学生学习、思考、讨论、实践的时间应超过50%,引发学生充分的深度思考,减少碎片化学习,让每一个学生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
四是改变学习氛围。由热闹的、过度发表的课堂氛围变为安静、润泽的课堂氛围,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安心、安定地请教同伴,可以勇敢说出自己的困难。
五是改变教研方式。课堂改变,教师原有备课、观课、议课系统也要发生根本的改变,听课教师成了课堂上的观察员,细腻地观察并记录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画面和事件。
共同体课堂的“三个对话”学习是与自我的对话、学习是与他人的对话、学习是与客观世界(文本)的对话。学习不是给出答案而是充分对话!互惠学习不是互教,而是互相倾听,获得学习的快乐!
共同体课堂的“四个策略”
【倾听】是“学习共同体”的交往基础,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倾听的三个层次:目光注视,启发思考,梳理总结;
【互助】是“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形态,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勇敢说出我不会;
【串联】是教师的核心工作,处理教材与教材的连接关系,处理教材与学生学习经验的连接关系,学生经验与学生经验之间的关系;
【回归】当学生学习发生困难,让他们回到前一次讨论的内容,精熟前一段的经验重新再出发。
共同体课堂的“六个要素”,即认真倾听、悄悄对话、互学互教、轻声交流、串联梳理、跳跃学习。
认真倾听——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倾听重于表达。首先是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并分析学生的发言与文本内容或其他同学发言或自身经验间的联系,并予以串联(关联)后回归到知识。其次是学生相互间的倾听:包括小组内或同桌间的相互倾听,和全班间对同学发言的倾听,理解对方的表达内容,思考对自己的启迪,进而为对话沟通奠定基础。
悄悄对话——在学习小组(或同桌两人)中轻声细语的讨论交流,悄悄对话,更能吸引对方倾听的注意力,引发对方的思考,从而产生真正的学习。这也包括教师在小组学生讨论时认真倾听之后悄悄地与之交流或启迪。
互学互教——课堂中学生间的悄悄通过话是进行互学互教的活动,对话的形式可以先是各自表达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再是学困生主动向同桌学优生求教。如,“这个问题我不懂,请你教我”或“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理解,请你说说”等,而后是学优生指导学困生。也可以是同桌配合两人各自表达后相互质疑、解疑甚至追问,从而使学习走向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这个过程是学生间互惠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间构成平等关系的过程。改变了传统合作中学优生单纯教学困生的弊端,体现“协同学习”的真谛。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