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张志勇:智能时代学校教育变革的路径选择

来源:不详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9/11/5 14:38:04  加入收藏

导读为探究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及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正确规划并引导基础教育领域的变革与创新,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于10月25日—26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办第六届(2019年)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就“智能时代:中小学的挑战与选择”进行深入讨论。国家督学、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张志勇先生做主旨演讲,以下是演讲内容: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就智能时代的学校教育变革作一个发言。人类将进入智能时代,最近在学习李开复《人工智能》这本书,他说从18世纪至今300余年,人类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完成了自动化、电气化、信息化的改造。人工智能的社会意义将超越个人电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特定的信息技术,甚至极大的可能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成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那么我个人认为,这次工业革命,如果说我们完成了300年,完成了自动化、电气化、信息化的改造,这一次工业革命将会实现人类社会的智能化改造。

我们可以说,人类将进入智能时代,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的学校教育祝贺来变革?我个人有以下的9点思考。

一、教育的人文性:教育的价值转型

我这几年一直在追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人文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的学习离不开集体的方式,离不开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

从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讲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讲知识重要、育人更重要,这里不是讲知识本身的教育,而是教育不是在直接传授知识上下工夫,而是知识本身和学生获得能力更重要。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价值。科幻作家雨果奖获得主郝景方认为,在未来,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思考、创造纸热情、沟通、情感交流,人与自然的依恋、归水干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李开复讲,只有人的精神个性,才是人工智能时代里人类的真正价值。我个人认为,未来人工智能中心舞台上,知识教育本身,将让位于情感、创新于价值。

最近参加10月12号明远奖的颁奖活动,这次颁奖当中授予了两位教育家,其中(霍华德)教授没有到现场,但是他有一个视频讲话,他说我是研究人类智能的,希望人类的智能和认知整合起来,但是他在近20年一直在思考一个重大问题,人类如何运用智能?他讲,德国两个伟大的语言天赋者,一个是歌德,用自己的语言天赋,写出了伟大的诗歌,一个是纳粹分子戈博尔,用他的语言天赋去播撒仇恨。

我们说善是人类的最高的学问,是人类教育的终极价值,也就是人的德性和价值观将成为终极价值和最高学问。所以我说,习惯铸就人格,德性开启未来。

二、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教育发展的特征

教育的全域性越来越明显。就是教育的边界,在进行消减和重构,在2015年的国际交流信息化大会上,总书记讲,我们要建设一个人人皆学、处处皆学、时时可学的环境。

教育所干预的方式,是不是只是在学校教育时空里边呢?不是的。人类正在迎来一个全域教育时代。教育,四个轨道上在跑同一辆车,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网络教育,但似乎道上跑的都是同一个车,是学生。

在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的围墙正在推导的时代,学校教育的形态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在想,教育功能去中心化,传递教育的重地是不是只由学校来完成呢?学校正在去中心化。去边界化,哪个是教育时空?哪个是社会生活的时空?再一个,整个教育实施的空间在社区化,越来越泛学校的教育化。资源供给的开放化、共享化在到来,所以在人类教育迎来全域教育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教育的四个轨道如何并轨?全域教育时代如何冲沟?线上线下教育如何融合?第二个,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如何协同?第三个,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如何衔接?第四个,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如何共治?

我们不能让孩子在四个轨道上不知所措,学校教育进行重新整合的重构时代到来。

三、人类教育的极致性

从封闭的教师个体教学走向开放集智化教学,这是我对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变革的一个重大的判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史帝芬说过,在知识网络化之后,房间是最聪明的绝对不是站在讲台上给你上课的老师,而是所有人加起来的智慧。

怎么来理解这样的一个忠告?他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我想未来的人工智能手段,重构人类教育的人力资源配制方式,实现从传统的教师向个体化教学转型。

教育的分工合作。我说人类社会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的?实际上人类不断的靠技术来实现人类的社会化分工的高度优化。但是在教育领域,说实话,我们还是传统的生产方式、教育方式,是个体个人的教育方式在占领教师教学的舞台。

那么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实现人类教育资源的重组,就是集资化教学,学校内部的人力资源重组。

我个人在学校里提出一个问题,首席学科教师应该负责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开发,当然团队参与,每一个老师都是设计者之一,但首席是主导,他主导学校的课程改革、课程建设、课程设置包括教学方案。每一个团队在进行集体化教学当中,要有集资化教学的思想。那么我们开放校内外的人力资源充足,校外高水平课程资源的引进,在人工智能时代这是必然。我们重组人力资源教学,在一些改革当中已经看到,说1+1也好,说先行一步也好,这个时代已经到来。

四、教育的自组织性:从班级授课制走向学习共同体

从组织的进化形式看,可以分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需结构,就是自组织。

青岛二中搞互联网+教学改革,青岛二中校长说我的学生不学习,到校外辅导班接受培训了。我已经创造了一个资源无边界、学习全时空的互联网+教学体系。他用一年时间,做了26282节互联网+教学的课,录制了微视频2923多个,在网上回答了1327672次的答疑。如果我是一个物理老师的话,我把物理学科的经典知识讲解进行视频结构。物理学科知识的重点的讲述,可以通过视频完成,它的经典问题经过两年积累可以自动推送的时候,我就建立了一个个人的自动化教学体系。

但是这些东西学习是不是越来越具有自主性呢?它越来越有自主的特性。所以加强学校教育的自组织建设,推进学校教学组织细胞的转型,从教学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转变。过去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为了有效传递知识,人类创造了班子授课制,这是学校运行的细胞。那么今天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进行重构,就是把服务于教师讲授指示的教学型组织,转变为自组织的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加大三大共同体建设,一个是学校共同体新班级建设。第二学习共同体,学习的自由自主社团建设。第三个教师发展共同体,教师专业组织建设。我们希望加快学校教育的自组织课程的建设。

五、教育的个性化:课程供给的定制化

大家都在说同质化的教育,这个同质化是通过六个机制来实现的,统一课程、教材、备课、作业、考试、评价。但是回到育人的时候,必须要回到每一个个体。所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价值,已经无法靠传统的同质化教育来实现了,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李开复在讲,人工智能时代,尝试化的、重复性的、仅靠技艺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机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机能,今后一定由机器来完成。那些最能体现综合素质的技能,包括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包括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有生活经验即文化熏陶产生的直觉,常识,基于人的情感,包括爱、很、热情、冷漠等等,和人互动的能力,这是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最值得培养、学习的技能,但这些技能都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定制化培养,不可能从传统的“批量”中获取。

所以我们讲,课程供给方式的变革,叫“去同质化”。未来课程的供给从学生围绕着统一课程来转,到学校围绕着学生的需求来配制资源。所以课程供给的方式,我们说统一批发式到个人定制。但我始终在强调一个问题,我们讲转型不是否定过去,而是调整结构。

我还同时想提出一个观点,教师职业将发生重大的变革,从知识的讲授者,到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师和课程资源的供给者,老师在未来的定制化课程时代,首先要分析学生学习的独特性、发展的独特性,然后才能够供给他所需要的课程,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之下,教师的专业定位,会发生重大变化,所以我提出一个概念,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师和课程资源的供给者。

六、教育的综合化,课程组织从分科走向综合

佐藤学先生在他的《教育方法学》中说,课程内容有两个逻辑,一个是以学科为单位编制,另一个是特定主题。现在学科逻辑过于强大,我们的活动逻辑,主题逻辑过于微小,或者说微不足道。

今天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学习的价值,人类教育的价值转型后,课程供给的组织形态要变化了,我改革去学科化,去学科化是要等等主题化、跨学科、生活化的课程。所以未来的每一个学科的课程结构,应该是双轨的,叫做学生课程+学科实践课程,应该是双轨运行的。

七、教育的建构化

我们的课程实施,应该从身心的分离和身心的合一。

传统的学校教育特征,知识中心、讲授训练,所以最有效的办法是班级授课占主导,然后进行大量的训练和转化。但是未来的学习呢?而且我个人一直在想,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是掌握知识、接受知识还是学生主动的发现和建构知识呢?只要说学习的本质越来越转向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知识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变革,所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它呈现出一个“去训练化”的趋势,为什么把大量的时间从单纯的讲授中解放出来?因为人类未来的教育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

我们看心理学的新发现,知识储存的方式,不完全是抽象概念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大脑皮层中的,知识它储存于人类的身心体验之中,请大家注意,是身心体验而不是单一的大脑皮层活动。清华大学彭凯平先生说,伟大的知识永远是和身心体验联系在一起的。我在20年前搞创新教育,我在这个月,27号、28号要纪念创新教育的改革20年,在20年前我们提出了三个理论,这三大理论今天仍然是我们改革的重要基础。让学生的学习回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这是未来学生的教育发展方式的定制体现。

八、教育的智能化:走进人机协同时代

每一次教育技术的革命,都是对人类教育生产力的解放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是促进人类教育教学活动的智能化,从这个意义来讲,未来学校会呈现一个“去人工化”。这里边去人工化是指学校教育将实现人与机器的分工和协作。该交给机器的交给机器,该让机器辅助的就让机器辅助,让教师在讲台上发挥创造性,所以教育将进入人机协同时代。

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人机协同的原理,重建人机关系。人+机器,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另面的一全面应用,这种融合式教育需要冲沟人和机器的关系。李开复说今天的人工智能技术彻底改变人类对机器行为的认知,重建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机器带给人类的不是失业,而是更大的自由与更加个性化的人生体验。未来是一个人类和机器共存、协作完成各类工作的全新时代。他说,只有用开放的心态,创造性地迎接人工智能与人类协同工作的新境界,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未来的主人。什么是好的人机融合教育?我这几年一直提四个观念。技术简便,越是简单的越好,省时省力,人机友好、优质高效。

九、晶体教育信息化悖论

大家都在说技术在促进公平,其实我担心技术会拉大差距,不是缩小差距。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是烧钱的,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没有资源来进行现代化的人工智能的最新教育的改革,包括它的应用、条件都是成问题的。机器永远是人类的工具,我想说的是,教育技术的伦理原则,今天我要提出五条教育伦理原则。就是促进教育公平、维护教育正义、不伤害儿童发展、不奴役儿童发展,解放教师和家长。现在我们搞家校APP,天天给家长推送学生排名,搞得家长焦虑不堪,搞得教育越来越功利化。

最后,教育的合作治理,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化治理。

为什么要在人工智能时代合作治理的重要?由于智能化时代教育的全域性日益凸现,参与教育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所以传统教育这种自上而下的课程制管理我们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大多具有天然的对抗性,而未来的教育治理,要遵循教育的和谐共生的原理,追求教育的多元的合作治理,包括社区,包括家长、教师、学生,如何有效的参与学校教育的共治、共享、共建,将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

所以传统学校在合作治理的改革趋势下,要走向去行政化、去科层化。三条间一第一要重构现代教育治理机制,从传统的科层管理走向扁平化管理。第二个,要重构现代教育治理的主体,从传统的单一行政管理走向多元合作治理。第三个,重构现代教育治理工具,从传统的单一行政治理走向多元化的专业治理。

谢谢。

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校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