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作者: 余文森 已有0人评论  2019/1/24 21:20:18  加入收藏

3.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能力的必然要求。为此,教学改革和研究必须从学的角度来推进。

从现实角度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十多年来新课改一直强调的,但现在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以后,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哪里?答案是教与学关系的根本性调整。从实践层面讲,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要求变“先教后学、以教定学、多教少学”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其中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是改革的起点。

(六)能力导向的学习观与学习方式

 1.能力导向的学习观

能力导向的学习观的基本观点表现在:

其一,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其二,学习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其三,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可简单描述为:当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又具备适当观念时,学习材料对学生就构成了潜在意义,接着,学生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头脑中的适当观念发生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理解和思维的本质。

其四,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进而形成了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过程。学习包含了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2.能力导向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既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又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他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爱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自主学习则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一面上。可以说,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为自己作主的学习,他主学习是一种他人为学生作主的学习。应该承认,作为学习方式,他主学习和自主学习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有存在的合理性。自主学习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呢?我们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以下三方面含义。第一,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第二,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2)合作学习

从学习社会学角度来讲,学生的学习存在竞争与合作两种形式。竞争与合作是涉及人与人关系的一对基本范畴,学生之间在学习上也客观存在着竞争与合作两种关系。在竞争性学习方式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的目标与同伴的目标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同学的成功即意味着自己的失败,反之亦然。什么样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这关涉合作学习的内涵和要素。根据目前的研究和实践,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有以下五个:①异质分组。所谓异质分组是指,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当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即小组成员是异质的、互补的。②积极互赖。积极互赖是构成合作学习的核心要素。没有积极互赖,就没有合作学习。积极互赖是小组成员之间一种促进性的相互关系,每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③个人责任。所谓个人责任是指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个人的学习。个人责任是使所有成员通过合作学习都取得进步的关键。④交往技能。合作学习是以交往为中介的一种学习,交往技能因此被认为是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交往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⑤小组自评。为了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合作小组必须定期地评价小组成员共同活动的情况,这就是“小组自评”,也称小组自加工,小组反省等。小组自评的目的是帮助小组成员学会怎样更好地合作,为此,在小组自评中需要包括:小组成员分工是否合理,小组合作方式是否恰当,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整理报告是否科学等方面。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具有以下本质特性:

第一,问题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第二,过程性。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它反映的是学科内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相对而言,接受学习重结论,探究学习重过程。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的体系)。

第三,开放性。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人是未完成的非终极的存在,教育不应该把培养中的中点当作终点,以目标取代目的,否则就会阻隔人的发展;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地生成。这是开放性立论的人学依据。


[1] 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9卷)[M].贵阳: 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143.

[2] 钟启泉. 重视儿童的表达活动[J]. 基础教育课程, 2014(1).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