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张志勇:只有分数,中国的教育没有未来

来源:中国创新教育网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19/1/30 9:12:18  加入收藏

张志勇 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教育厅新闻发言人

只有全面保障教育者的创新自由,才能真正把教育纳入创新发展的轨道。

我国教育面临的问题,一言以蔽之,是指挥棒出了问题。这里的要害是,用单一的考试升学这根“指挥棒”指挥学校教育、评价学校教育、考核学校教育,导致许多地方的学校教育违背“育人为本”的教育本质,背离“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脱离了科学发展的基本轨道。

1985年的那场教育体制改革,推动了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30 年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成为第一驱动力,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结构从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成功转型,要求我国教育发展必须从以普及为核心的外延发展走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新阶段,呼唤着又一场伟大的教育创新时代的到来!这一轮教育创新,必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人力资源强国基础。

一、我国教育创新发展的最大思想障碍是教育思维范式的僵化

任何时代的大变革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一个新的教育创新时代的到来,必然以教育思想的大解放为先声。不能不承认,教育思维范式的僵化,已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创新发展的最大思想障碍,不破除这些障碍,我国教育就无法真正走进自由与创新的新时代。

要破除僵化的学生发展观,当孩子们走在错误的学习道路上时,学习时间越长其危害越大;要破除僵化的教育功能观,当教育囿于考什么、教什么,单纯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时候,就陷入了机械教育论的怪圈;要破除僵化的教育政绩观,当教育陷入“升学率崇拜”的时候,就在制造不健康、不全面、不和谐的一代公民,就在破坏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破除僵化的教育资源供给观,调动全社会投入教育的积极性,倒逼公办学校改革,提高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要破除僵化的教育管理观,走出教育人财物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走向分权管理和合作治理,从而解放教育生产力。

二、没有教育的底线,何谈“人”的再生产

任何行业的创新与发展都是以基本秩序和规矩为前提的,当一个行业连基本的秩序和规矩都不能遵守时,这个行业就没有了底线。教育尤其需要坚守底线,因为教育承担着一个国家、民族的“人”的再生产。

要坚守教育的法律底线,教育一旦突破了法律的底线,教育生活本身就失去了对法律的敬畏,何谈培养具有法律精神的现代公民;要坚守教师职业的道德底线,做到“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收受礼品礼金”,否则教师职业就丧失了人格力量,何谈教书育人;要坚守教育行业的道德底线,不搞“两张课程表”、不弄虚作假迎接检查等,否则学校教育本身就会给孩子留下不诚实、人格分裂的阴影;要坚守尊重人格的底线,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孩子的隐私,否则,就丧失了对学生人格的基本尊重。

三、我国教育面临的问题,是指挥棒出了问题

我国教育面临的问题,一言以蔽之,是指挥棒出了问题。这里的要害是,用单一的考试升学这根“指挥棒”指挥学校教育、评价学校教育、考核学校教育,导致许多地方的学校教育违背“育人为本”的教育本质,背离“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脱离了科学发展的基本轨道。

当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最大的抓手就是国家给经济社会发展套上了“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的“紧箍咒”,或者说,建立了强硬的约束指标。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之所以长期陷入“经济发展看 GDP,教育发展看升学率”的怪圈,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国家至今没有为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确定一揽子约束指标。

必须大声疾呼:把财政性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纳入政绩考核,以此保障和强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落实;把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纳入政绩考核,以此确保教师职业的尊严和地位;把学生身心素质纳入政绩考核,以此遏制青少年身心素质长期下滑的局面,落实和保障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权;把青少年犯罪率纳入政绩考核,以此促进全社会形成落实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

四、只有分数,中国的教育没有未来

正如有学者所言,没有分数,中国教育走不到今天;只有分数,中国教育没有未来。1977年恢复高考,对于教育领域拨乱反正、恢复教育正常秩序、促进教育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考什么就教什么,完全凭分取人,使我国教育在许多地方陷入了极端应试教育的深渊,其弊端国人皆知。

2014年,国家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被《人民日报》评为“改革元年”“着眼于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具有结构支撑作用”的九项重大改革之一。这一改革是推动我国整个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和“发动机”。赋予学生学习和高校招生自主权,必将推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大解放,打通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通道。这里的关键是:进一步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积极稳妥地推进多元录取模式;健全考试招生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用拨款和政策杠杆调动国家重点高校参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内在积极性。

五、教育创新发展,需全面保障校长、教师等教育者的创新自由

从根本上说,一个地方的教育能否健康发展,能否有创新活力,取决于教育者的专业自觉,或者说专业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 20 世纪70 年代就指出: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是提高教师质量的成功策略。

同时,许多发达国家日益强调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推进教育家办学,让懂教育的人从事教育,让懂教育的人管理教育,必须完善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大力推进中小学校长和地方教育局长的专业化,实施严格的校长和地方教育局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

要依法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让教师拥有教材选择权、课程改革权;要依法赋予学校法人办学自主权,包括人事管理权、自主招生权、经费使用权、课程改革权、教师工资待遇分配权以及对不符合法规要求的教育评估事项的拒绝权等;要依法赋予地方教育自主权,继续向省级政府下放教育管理权;要依法向社会让度教育决策参与权,等等。只有全面保障教育者的创新自由,才能真正把教育纳入创新发展的轨道。

六、只有全面解放社会教育生产力,才能真正把教育纳入合作发展轨道

教育从来不仅仅是教育自身的事情。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准,不仅取决于教育系统自身的水平,还取决于这个国家教育体系赖以存在的整个社会教育的水准。

解放社会教育生产力,必须坚持能力本位的社会用人制度,取消一切形式的就业学历歧视;解放社会教育生产力,必须提高全社会的教育理性水平,把家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准公共服务,用家庭教育改革引领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变革;解放社会教育生产力,必须完善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解放社会资本,调动社会资本投入教育服务业的积极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办学,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教育;解放社会教育生产力,必须通过政策、机制推动社会资源向学校教育全面开放;解放社会教育生产力,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教育志愿服务的风气,让人人参与教育、支持教育成为风尚。只有全面解放社会教育生产力,才能真正把教育纳入合作发展轨道。

0
0
关键字:分数 中国 教育 未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