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作者: 余文森 已有0人评论 2019/1/24 21:20:18 加入收藏
2.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及其意义
从学习过程(认知加工)的角度,把学习能力分为阅读能力(输入)、思考能力(加工)、表达能力(输出)三种。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是所有学科学习的通用能力。它们与学科特殊能力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工具与内容的关系。
(1) 阅读力
阅读(读书)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阅读能力是最基础、最关键的学习能力,它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学习效率的高低。
(2)思考力
任何思考都源于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问题也是课堂教学的“心脏”,学科教学活动之源泉。从问题与学科思想方法和知识的关系来看,可以认为,学科思想方法是解决学科问题的手段,学科知识是解决学科问题的结果,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3)表达力
“所谓‘表达’指的是,把自己内化了的知识赋予能够传递给他人的形式来加以表现的过程,或是由于外化而得以表现的内容。”[2]表达首先意味着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观点或思想、感情(由阅读和思考等活动产生的东西);其次意味着学生能够比较准确、清晰地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示出来;第三意味着有人倾听并进行互动和反馈(赞扬、补充、纠正等)。简而言之,表达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问题的认识。
(三)学科能力的内涵
学科能力是学习能力(通识能力)的学科体现(特殊能力),是一般能力(心理学概念)的学科反映(教育学概念)。就其内涵而言,学科能力是学科观念、思想、方法的综合体,其本质是学科思维。就其实质而言,学科能力是学科的学习能力,或者说是学习一门学科的特殊能力。
学生的学习是分科进行的或以学科为单位的,学科能力是学习能力与具体学科的结合体。我们建立了以下的学科能力的模型:
①学科理解能力。它表现为以学科知识为对象的阅读与解释能力,显而易见,这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学习能力,也可以理解为认知输入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学生学得快、看(听)得懂、想得清是其基本标志。
②学科应用能力。即以学科知识为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表现为学生以学科知识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为工具,去面对新情境解决新问题,实现学以致用。
③学科创新能力。创新表现为学生超越已有的知识范畴,有新的知识、观念出现和产生。相对而言,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是局限在知识本身的范畴里面,并没有改变原有知识或突破原有知识的性质和“格局”,而创新能力则要求质疑、评价、超越所学的知识,或者对知识进行重新的组织以应对复杂的新问题。
(四)能力导向的教学的理论基础
1.能力导向的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从学习论的角度讲,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其本质是促进学生的理解学习。在教育心理学里,理解学习即有意义学习,因此,有意义学习理论是能力导向的教学的一大理论基础。
2.能力导向的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从教育学的角度讲,能力导向的教学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发展(能力发展)的教学(即发展性教学)。学生发展(能力发展)是教育教学的宗旨、目的和归宿,是检验教学有效性的最高标准,因此,发展性教学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3.能力导向的教学的知识论基础
从知识论的角度讲,知识论是教学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任何教学理论都是基于一定的知识论。能力来自于知识,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转化为能力,只有有效的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能力导向的教学以有效知识论为理论基础。
(五)能力导向的教学观重建
1.基于课程意识的教学
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观决定教学观,一个教师怎么理解课程会从根本上决定他怎么理解教学。这也就是说,一个老师不能就教学论教学、就教学谈教学,他一定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的意识,否则教学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窠臼。
2.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
相对而言,课程意识、课程资源强调的是教学的广度、宽度;学科本质强调的是教学的深度、高度。学科本质是学科能力的基因和内核,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是走向能力导向的必然要求。
我们知道,“本质”是相对于“现象”而言的,学科本质自然就对应于学科现象,从结构的角度讲,学科本质指的是学科的深层、内层,学科现象指的是学科的表层、外层,简单地说,学科现象是可以看得见的,而学科本质是看不见的。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体,一般而言,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但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又是非常的复杂,两者之间不是必然的统一,不少人的认识就只停留在事物的“现象”层面,而难于达到事物的“本质”层次。就像很多人记忆、理解甚至掌握了很多学科知识,却不能领悟、通晓、建构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这也是所谓的高分低能。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