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新样态学校的教育张力

来源:《教育研究》 作者: 杨秀芹 陈如平 已有0人评论  2018/12/16 9:05:58  加入收藏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序言中指出,“再没有比教育更加强大的变革力量”。在当前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以这种人文主义价值观作为教育的基础,对教育本质进行研究和反思。通过反思,“人教育行为背后被麻痹了的意识得以唤醒,使人们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1],因此,教育实践应该回归教育本真,从工具本位转向育人本位,关注人性的共同点,回归教育何以为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回归中培育教育实践的内在追求。这种回归是一种更高程度的自我超越,包含教育样态之存在、可能和必然的无限张力空间。基于反思教育本质而存在的学校样态,其“新”恰如其分地观照了人性的回归和交互主体性,关注了教育过程的统一性和体验的愉悦性。“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着教育发展的样态,并在实践过程中把教育的张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一、教育样态的三个范畴

  “样态”是西方哲学从传统走向现代过程中提出的重要范畴。本文之所以选择样态学说,是因为它不仅可揭示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首要动因,还可解释教育事物的多样性。教育新样态超越了对教育“是什么”的陈述,其致力于澄明被遮掩的本真的教育样态,并考察这种样态存在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一)教育样态之存在

  人是生而具有灵性的种子,生而蕴含无限的发展可能,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使人原始的灵性和素质呈现出来。从词源的角度,Education是由拉丁语Eduiêre而来,而Eduiêre又是从动词E-ducêre变成的,“E”在拉丁语中有“出”的意思,“ducêre”有“引”的意思,所以,Education有“引出”之意,教育即是一种从人的身上诱发、引导出人们所期望的品质、能力等精神活动能力的活动,教育的本质不是给予,而是“引出”、“唤醒”、“激活”人的灵性。发展人的灵性就是教育的本体,也是教育样态之存在。

  (二)教育样态之可能

  凡与教育质的规定性一致的就是可能的,教育一旦回归育人本位,“按照人性灵的逻辑开展教育实践,就能够开展出本真的教育样态,能够引导人走向本真的生存”[2]。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除了本体的人性的“引出”,还体现其社会属性,文化环境和社会规范都在人的培养过程中转化为经验和形式条件上的一致性。教育样态的可能既体现在人本性的引申与呈现,也体现为社会属性上的文化“内化”与社会本质的“内化”,教育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存在于一切关系中。

  (三)教育样态之必然

  可能性规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而必然性则是在教育发展方向上现实性与规定性的统一,缺乏规定性的教育样态易陷入无限制的“自由”,不加限制性的教育样态则易进入理想主义的陷阱。教育样态的必然性是在可能性基础上的收敛,凡是与现实的联系是按照经验的普遍条件而被规定的,即是教育样态之必然,这种现实性和规定性最终表达为顺应教育质的规定性并得以实践的状态。

  教育样态的必然方向是教育实践,而实践的载体是学校,新样态学校基于教育样态必然性的追求,又在实践过程中充分拓展教育样态的可能性,并在必然性与可能性的平衡中回归教育本质。学校样态之“旧”,即教育实践背离教育本真渐行渐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人回归本真、追求至善。学校样态之“新”体现在顺应教育样态的现实性和规定性,对现有学校教育状态进行反思和批判,突破以往的发展方式,强调立足本土文化和自身基础,主张内生式发展之路,创建原生态、去功利、致良知、可持续的现代学校,故为“新样态学校”[3]。新样态学校是教育追求的必然样态,即创设“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教育情景,用以培育和提升人的灵性,使之得以充分生成、达到至善。

  二、新样态学校的张力特征

  教育张力呈现着教育本质和内涵上的延展弹性和空间,新样态学校的教育张力体现为现有教育样态在必然性向度上的拓展与延伸。新样态学校的实践体现为人性基础、教育关系、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四个维度的统一。

  (一)物性到人性:教育存在以人性为理由

  教育质的规定性是培养人的活动,但作为“人”和“人性”进入教育视野却非规定性可以解决。人作为“历史性的存在”是不断生成的,马克思把这个过程概括为“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基础上的个体独立性”、“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三个基本阶段。[4]

  教育要培养人,首先必须直面人性的张力。教育是“以人为目的,以成人为宗旨,以人对人的方式进行‘人’的教育”[5]。因此,人性基础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教育的意义只能在探索教育与人、教育与人生、教育与生活等问题的过程中去寻找”[6]。如果教师剥离了对学生人性和人格的尊重,其教育行动便同时剥离了教育性,因此,新样态学校所体现的教育张力首先是人性的回归,教给人作为“人”最本质最需要的东西,人才能摆脱“物性”的自我封闭而走向开放,才能像马克思所盼望的那样——使人成为个性自由发展的人,使人更像人。在教育理念上,新样态学校追求“物性”向“人性”的过渡,以此为教育者的信念并行为。

  1.教育需存仁爱之心

  仁爱是教育活动的基调,仁爱的本质是以“善”为出发点的推己及人,教师如果时刻以善的初衷与学生交往,尽管我们不能具体确定施善的手段,但却可以而且必然会接纳、理解和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用他们的眼、心来体会他们的经历,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善的形式意义是确定的,新样态学校所追求的是教育本原所谓“善”的意义,即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善为本、关爱学生,尽可能地引申并扩张学生的自然本性和善性。

  2.教育要具包容之心

  学生是多元的、多样的,每个学生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不仅成为教育活动的起点,而且成为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因此,过早地评判学生、区分学生是对教育本质的背离。教育样态的必然性体现为认可并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发展的存在与可能,新样态学校所追求的包容之心是教师能够深刻理解学生发展的多样性,有存异之心。现有的评价标准所衡量的仅仅是学生发展的某个方面,教师要重视成绩好的学生,也要容得下成绩暂且落后的学生并赋予更多期待,尊重学生生命历程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每个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他们理应获得应有的期待和关注,切忌因为教师包容和期望的缺失使学生心理的压抑感变成学校教育的“副作用”。

0
0
关键字:新样态 学校 教育 张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