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研究 作者: 张志勇 徐明祥 已有0人评论 1997/10/2 9:42:16 加入收藏
三、目标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抉择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当我们回首10年来所走过的改革道路时,既要看到我们所取得的成绩 ,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前进道路上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要明确我们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如果说10年前在“片追”思潮盛行,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着眼点都放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的时候,我 们提出解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问题是走在教育教学改革前列的话,那么,当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到今天,要求 解决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问题的时候,仍停留在原有的命题上,我们就要落后了。适应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 质教育转轨给目标教学研究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进一步推动目标教学的理论研究,使目标教学研究再上新 台阶,再出新成果,已成为摆在全国目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必须寻找新的理论生长点, 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一)完善和深化目标教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学论流派
目标教学研究是从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论起步的,它所坚持的教改认识路线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 理论”,“理论先行”一直是目标教学研究坚持的基本原则。在目标教学研究已跨入第二个十年的时候,必须 清醒地看到,目标教学的理论研究仍然是相当薄弱的。我们面临的理论研究任务是空前繁重的,目标教学中的 种种未知领域带给我们的挑战,依然是十分严峻的。一是要把目标教学、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研究, 加强对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有关思想、理论的研究,以不断从中寻找目标教学新的理论生长点;二是要不断 拓宽目标教学的理论基础,加强对目标教学的哲学、脑科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以及 目标教学与其它教学理论流派相互关系的研究;三是加强对目标教学基本概念、范畴、体系和规律的研究;四 是进一步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来丰富、完善目标教学理论。
(二)构建行为分类与内容分类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
在布氏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推动下,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如加涅的五类学习结果、格拉 奇•沙利文的六类学习行为,奥苏伯尔等人的五类学习,加涅梅里尔的四水平行为,德考特的四维智力结构, 安德森的两类知识,梅耶的广义知识,凯劳冷•修特的学习技能分类等等。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加涅的五类学习 结果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梅耶等人的分类。加涅从各类学习所需的不同条件出发,将学习结果分为言 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其中前三类为认知领域的目标;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一般将知 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布氏分类克服了传统教育目标的模糊、含混的弊端,但与教学内容、教学 过程的结合却不太紧密;而加涅的分类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但教学目标达成 与否却难以判断,不利于观察和测量。由此看来,教学目标的行为分类和内容分类是各有利弊的。行为分类在 教学目标的达成方面科学、客观、可测,却很难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作出明确的规定;内容分类直接指向教学内 容,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行为的选择,却对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的判定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
在借鉴我们已取得的教学目标分类研究成果,构建符合中小学素质要求的教学目标体系时,必须将行为分 类与内容分类结合起来。一是要继续完善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加强对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教学 目标分类的研究;二是要逐步建立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把中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目标化。从纵向上 分包括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小学教育目标、初中教育目标;从横向上分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 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个性心理素质等。三是要加强对学科教育教学目标的研究,把课程方案和教学 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目标化、科学化、可操作化,增强师生的目标意识;四是要开展专题教学目标,如学生的 学习指导目标、理科教学中的实验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目标等方面的研究。
(三)构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统一的目标教学课程体系
目标教学要想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出应有的贡献,就必须把研究和改革的视野从学科课程和学科教学 中解放出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目标教学研究不断发展的需要,必然要涉及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 程与隐性课程、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智育与德育等许多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不断促进目标教学研究 的健康发展,就必须适当拓宽目标教学研究的范围。一是要加强对学科课程的改革和研究,可抓住“新知识的 新环节”,对教师内容适当进行重组,明确讲授重点,为课堂教学的“精讲”和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提供前提条 件;二是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的关系,以学科活动课的开设为突破口,建立学科课程与学科活动 课程相结合的学科课程新体系;三是以综合活动课程的开设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构建学科教学与活动教学相结合的目标教学操作体系
应该说,我们在建立学科教学体系方面已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要求来看,我们还 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一是我们建立了以知识单元为基本教学单位的一系列教学模式,可以说已形成了一个 新的以目标教学基本模式为代表的模式群,但其基本的操作规律还有待于继续研究和探索;二是让学生主动发 展、生动活泼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是素质教育追求的重要境界,如何在目标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实现,仍然是 需要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三是我们建立的以教学模式为载体的教学操作体系还主要局限于学科教学领 域,伴随着活动课程的开设,活动教学模式及其操作规律必将成为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四 是我们对目标教学操作体系的研究仍然存在着重教不重学的倾向,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研究,建立新的 学习指导体系。
(五)构建目标参照评价与常模参照评价相统一的目标教学评价体系
目标教学在引进布卢姆的现代教学评价思想、理论、方法,特别是形成性评价理论,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反 馈矫正作用,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调控机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它主要局限于学科教学和形成 性评价的范围内,还远远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要真正建立起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和调控机制,必须在完善 目标教学评价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一是要改革学科教学质量沿袭已久的百分 制评价方法。上海、山东烟台等地正在探索实施的“等级分加评语”的方法值得借鉴;二是要研究学生整体素 质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的策略的方法;三是要研究学生单项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 、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心理素质等)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策略方法;四是要研究学生个性特长的评价技 术和方法。
在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教学评价体系时,要坚持以下两条原则:一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 结合的原则。二是目标参照评价与常模参照评价相统一的原则。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更要重视目标参照评价 。
(六)构建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的目标教学管理体系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哲学思潮对教学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科学主义对教学管理的影响突出表现在 强调理性、科学、客观,重视对教学质量和成绩的管理;人文主义对教学管理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强调情感、积 极性的调动等。目标教学管理理论在科学客观地评价师生的教学活动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为 了最大限度地启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在构建目标教学管理体系时必须把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结合起来。一 方面要继续完善已有目标教学管理体系;二是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要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三 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要加强课堂教学重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四是要重视对人文管理的研 究。要通过价值管理和人格管理,使师生真正成为教与学的主人,要建立合格管理新机制。
〔作者张志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徐明祥系《中国成人教育》杂志社副主编。济南 250014 〕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