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我国目标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教育研究 作者: 张志勇 徐明祥 已有0人评论  1997/10/2 9:42:16  加入收藏

从1986年9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S•布卢姆应华东师范大学邀请来华讲学算起,我国的目标教学研 究已走过了十年历程。目标教学研究作为一项群众性的教学改革,已从最初的上海、山东、陕西、江苏、辽宁 等省市的部分地区发展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可以说,“星星之火,已经燎原”。就其规模、效果以及对 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产生的广泛影响而言,目标教学改革堪称建国后自上而下学习凯洛夫教育学以来的又一次 影响深远的自下而上群众性教学改革。在目标教学诞生十周年之际,回顾这项群众性教学改革的产生和发展, 总结其经验和教训,明确其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促进目标教学的健康发展,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尽快实现由应 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标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目标教学产生的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逐步转移,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 一系列新的挑战。 

    1.由传统教学体系向现代教学体系转变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战线曾全面学习推广了凯洛夫的教育学,以他的综合课为代表的课堂教学模式, 对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长期以来它成了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凯洛夫的 “讲解——接受”教学模式产生于三、四十年代,它适应了当时系统传授科学知识的需要。战后伴随着新技术 革命浪潮的兴起,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急剧增长,出现了所谓的“知识爆炸”现象。更重要的是新时代不仅要 求人们有知识,而且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创造能力和适应科技社会迅猛发展变化的能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越 来越丰富了。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能的发展以及个性的的培养,都已成为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必 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加强基础,培养能 力,发展智力”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思想,并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 

    要完成新的教学任务,要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就必须在批判传统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教学模 式,形成新的教学常规,这就成为80年代以来我国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2.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挑战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文中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 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提高民族素质,就必须迅速改变“面向少数尖子学生”的升学教育体制,向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基础教 育界掀起了一次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热潮。 

    3.由非义务教育向义务教育转变的挑战 

    义务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种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 素质教育。而义务教育现状与这种要求是极不适应的。一是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重高中,轻初中” 现象日趋严重,致使初中成为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不仅如此,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凡适龄少年都必 须入学,导致初中学段学生的大量涌入,加剧了学生学业基础的分化,使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从整体上看更加薄 弱。二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不断向小学和初中蔓延,日趋严重的应试教育与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之间 的反差越来越大;三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就成了结业阶段,初中教育质量高低,不仅关系着高一级学校 生源质量,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着新一代劳动者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克服初中薄弱环节,大面 积提高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就成了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中心。 

    上述挑战归结到一点,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教育为其提供大量的合格人才。在这种形势下,转变 教育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已成为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迫切任务。在这里,新的质量观 具有了新的内涵和本质规定,一是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看,教育所培养的人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一代高 素质的劳动者的需要,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要体现在一代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上;二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 系看,中小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要体现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目标教学正是在这种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在我国一些地方广泛开展的“单元过关”、“分类指导”、“ 从起始年级抓起”等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学习和借鉴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理论为契机应运而生了。瞿 葆奎教授曾经指出:“遍布许多省市的目标教学研究和实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借鉴国 外教育、教学思想,从我国国情出发,深入开展群众性教学改革的一个成功的范例。” 

    (二)目标教学的发展历程 

    通过考察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目标教学的研究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1.介绍引进阶段(1982~1985) 

    上海市为了探索较科学的成绩评定办法,促进平面几何教学的改革,从1982年开始借鉴布卢姆的“认知领 域的学习水平分类”理论,进行“初中平面几何学业成绩评定的初步探索”,这是我国借鉴布卢姆教学理论组 织教学改革的发端和前奏。与此同时,我国学者从1982年也开始陆续在一些书报刊上评介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 学理论。 

    2.学习借鉴阶段(1986~1988) 

    1986年《教育评论》第1期发表了著名教育学家刘佛年教授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探讨》一文,为布卢 姆的来华讲学作了舆论上的准备。1986年9月,布卢姆应邀到华东师范大学讲学。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专家 学者出席了报告会。为了迎接布卢姆来华讲学,宣传他的理论,同年8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布卢姆掌握 学习论文集》;同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布卢姆等编著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华东师 范大学教科院编印了《布卢姆教授学术报告集》。与此同时,刘佛年等学者在《光明日报》、《教育研究》、 《上海教育》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评介文章。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布后,由于他的教 学理论适应了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教 学评价理论、掌握学习策略等在我国得到了迅速传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