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张志勇:走向未来学校的十大变革

来源:校长派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17/12/4 9:48:24  加入收藏

第四,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改造为学生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特征是:

(1)它是合作文化中的学习型组织; 

(2)共同体成员有改进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愿景;

(3)成员之间为实现共同目的而相互支持和合作; 

(4)成员之间有共同遵守的协约或者规则;

(5)各成员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和反思的心理对待自我和同伴的工作;

(6)各成员必须为存进有效的合作不断的调整自我。

(7)成员之间相互欣赏和支持,并能敞开心扉相互真诚地交流,不会因为纠正对方的错误而在双方之间产生误解,每一个成员必须具有开放和合作的心智模式。

未来学校每个班级都应成为新的教学共同体,要引导孩子建设大量的社团、自组织的学习共同体,要引导教师进行自组织的专业发展,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这是我们对未来学校组织形态的新期盼。

八、智能化 学校教育手段:进入“人+机器”时代

人类社会正在快速迈进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师这个职业会不会让机器人取代?BBC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MichaelOsborne和CarlFrey的数据体系,分析了365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

研究表明: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类技能要求,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

(1)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

(2)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

(3)创意和审美。

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征,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

(1)无需天赋,经由训练即可掌握的技能;

(2)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每天上班无需过脑,但手熟尔;

(3)工作空间狭小,坐在格子间里,不闻天下事。结果发现,首先被淘汰的是电话推销员、打字员、会计、保险业业务员、银行职员,包括前台客服,等等。

而教师这个职业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最低,仅为0.4%。这说明,人类独有的、被视为最后堡垒的能力,恰恰是机器所无法传道授业的。这也启示我们:教师职业的本质不是传承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健康的情感、社会性成熟。

事实上,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教育技术的革命,都是对人类教育生产力的解放。互联网教学的真正意义是促进人类教育教学活动的智能化。未来学校教育进入“人+机器”时代,意味着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我们深切地呼唤着这种人机融合的新教育时代的到来!未来学校要大力推进“去人工化”,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凡是机器能干的,都要交给机器去做,这是未来学校智能化的必然要求。

迎接“人+机器”的人工智能教育时代的到来,必须用新技术重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流程,即教、学、考、评、管以及家校合作的各个环节。2017年国庆假期结束后,杭州第十一中学食堂点餐窗口设置了一批带有摄像头的“刷脸机”,只要学生往窗口的机器前一站,2秒钟就能完成身份识别和选餐,食堂师傅会递过学生自选的套餐。这一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学生从现场点餐到网上预约定餐;学校食堂的食材采购实现了与学生需求的精准对接;学校食堂供餐时间实现了集约高效,每人节约8秒钟点餐时间,学校可以节省10分钟午餐时间;学校每周为学生提供一份营养报告。这是以任务驱动用新技术改造学校食堂用餐管理的一个典型案例。该校正计划将刷脸识别技术用于日常的教学、考勤管理。

应用新技术变革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推进未来学校建设,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问题导向化,就是从现实需要技术支持的教育教学环节入手,让广大教师一用就能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二是技术成熟化,就是从成熟的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入手,让广大教师一用就省时省力; 

三是应用人性化,就是从寻找人机友好互动的技术入手,让广大教师一用就喜欢。

九、协同化 学校教育边界的消解与重构

人的教育有三个场域,这就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学校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分工,逐步从家庭和社会生产中分离出来的专门帮助未成年人成长的一种社会现象。由于近代科学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现代教育的普及,学校教育越来越专门化,日趋成为传播知识、追求升学的“象牙”之塔,与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特别是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家长的责任似乎就是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的学习、成长与进步都成了学校的事情。 

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学习终端的出现正在打破以固定的教材、教师和教室为支撑的传统学校对人类社会知识传播的垄断,学习成为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事儿。由此,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边界正在被消解,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的回归成为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呼唤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重新发现家庭教育,成为未来学校教育的一个重大命题。学校教育从来不是教育自身的事情。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准,不仅取决于教育系统自身的水平,还取决于这个国家教育体系赖以存在的整个社会教育的水准。 

0
0
关键字:走向 未来 学校 变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