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校长派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17/12/4 9:48:24 加入收藏
四、综合化 课程组织:从分科走向综合
课程内容编制的基本原理有两个:一个是以学科为单位编制,另一个以特定主题(课题)为中心综合地组织多学科内容来编制。以“学科”为单位的学习和以“主题(课题)”为中心的学习的差异,就是以文化领域为基础的学习与以现实问题为对象的学习间的差异,这两者建构课程的逻辑是不同的。
从传统学校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来看,适应基于升学考试的系统知识传授的需要,采用的主要是以学科为单位的编制方式。这种课程编制方式突出强调了学科逻辑,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承。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课程教学改革越来越多地强调以主题(课题)为单位来组织课程和教学。这突出表现在以美国为代表的项目学习和以芬兰为代表的现象教学。这一改革体现了未来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这就是“去学科化”。
当然,“去学科化”并不意味着对学科课程的否定,而是说,未来学校在课程组织实施逻辑方面,将越来越多地采用主题(课题)逻辑,在整个课程组织中会逐步提高主题(课题)式课程的比例。具体而言,未来学校课程的“去学科化”改革,将呈现出以下三个趋势:
一是主题化,即以学科知识主题为单元组织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二是跨学科化,即课程内容打破学科界线,强调跨学科教学。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综合学习,STEM到STEAM学习,越来越强调跨学科学习;
三是生活化,即打破知识教学与生活相脱节的局面,回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组织课程教学活动。
在潍坊现代钢城小学,教师是这样组织《服装中的数学》这个专题教学的:每个孩子从家里把自己不穿的旧衣服带到学校,按照衣服的结构剪开,然后对袖口、摆长、身长、底长等进行测量,研究数学关系;探究衣服制作的流程——设计、打底、剪裁、缝制,感受体验衣服制作的过程;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再将废弃的衣料设计制作布贴画。这是一堂数学课,也是生活教育课、创造课、艺术课、德育课,这种教育才是真正的培养人。这节生活中的数学课,代表了未来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
五、实践化 课程实施:书本学习+实践学习
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认为:伟大的知识永远是和身心体验联系在一起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心理学教授劳伦斯·巴斯劳(LawrenceW.Barsalou)提出了震惊心理学界的具身认知(EmbodiedCognition)概念。现代心理学发现,知识的储存方式不是,或者更加严谨地说,不完全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大脑皮层中的。知识它存储于人类的身心体验中。因此,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依靠讲解和背诵,需要在实践中感知和内化知识。这为未来学校强化实践教育提供了认知科学的理论基础。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未来学校课程的实施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即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统一。传统教育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其优势是依托于教材和教辅进行知识的系统传承,但是缺了另一条腿——实践教育。学校教育不能只有书本知识教学,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学科中心主义”,让教育回归生活。
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前不久提出了关于教育创新的新理念,那就是“万物互联”:学生需要理解世界万事万物的相互关联。在教育过程中经常发现,很多孩子难以记住孤立的某个重要人物或概念定义,却能在生活场景的理解和应用中轻而易举地记住;很多孩子无法熟记长篇累牍的经典名篇,却能在立体化的图文联想、连接中轻车熟路地将其“拿下”。
章丘四中特级教师王晶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难以理解和解决的问题,不是因为题目本身难度过大,而是由于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支撑,无法实现知识学习的“同化”和“顺应”导致的。
2009年,王晶华老师依据课程标和教材,围绕“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设了计43个高中地理实践性学习专题,并把学生的学习成果集结成册,创办了《探索者》期刊。目前,章丘四中“基于学科教学的实践性学习”探索已扩展到地理、历史、政治、生物、化学五个学科,这是高中教育坚持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统一的“破冰之旅”。
虚拟世界越发达,现实世界越可贵。一所学校应该与外部世界保持积极的连接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个外部世界是人类文明和创新的整个世界,是学校保持生机的源泉。创新企业、社区、工作、政府部门、大学、自然世界、博物馆……这些力量会不断滋养孩子的成长,促进学生自我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连接,激荡共生,良性互动。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