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顾明远:我不担心老师教不好学生,只担心他不会爱学生

来源:教育思想网 作者: 顾明远 已有0人评论  2017/9/21 14:46:21  加入收藏

有的父母每天逼着孩子学习,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使他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过幸福的生活。可是孩子不理解,他需要的是现在生活的幸福。

有的老师给学生布置很多的作业,说是“为你好,将来能考上好的学校”。可是学生不领这个情,反而对学习没有兴趣了,厌学了。就算学生在父母、老师强迫下学习进步了,成绩上去了,但身体垮了,性格扭曲了,脾气怪僻了,将来能有幸福吗?恐怕未必。

我们都知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爱?下面就来听听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顾明远教授对什么是爱的教育的看法吧。

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溺爱、强制和逼孩子学习,这不是对孩子的爱

我现在不担心教师教不好学生,我只担心教师不会爱学生,没有爱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

著名教育家霍懋征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能许多家长和老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之一是溺爱,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结果造成以自我为中心,忘乎所以。近年来某些官二代、富二代表现出来的劣迹,无不与父母的溺爱和放任不管有关。这种溺爱不仅害了孩子,也危害了社会。

误区之二是强制,用父母的权势逼迫孩子,有的甚至用暴力对待孩子,总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前一阵子热闹一时的虎妈、狼爸,都是这一类的父母。表面上看他们的孩子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但他(她)们的人格、心理如何,他(她)们将来的人生道路如何,尚待时间的考验。

误区之三是认为每天逼着孩子学习,使他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过幸福的生活。有的老师因为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动手打学生,受到批评还觉得很委屈,认为“我是为学生好。”可是学生不领这个情,反而对学习没有兴趣了,厌学了。就算学生在父母、老师强迫下学习进步了,成绩上去了,但身体垮了,性格扭曲了,脾气怪僻了,将来能有幸福吗?恐怕未必。

理解孩子,教育就成功一半了

常常有家长问,为什么孩子到五六年级的时候就不大愿意和父母讲话了。我就问这位家长,你是不是能倾听你的孩子的讲话,能不能把孩子的话听完,然后与孩子交流?有许多父母往往不等孩子讲完,就唠唠叨叨地说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是。长此以往,当然孩子就不愿意与你交流了。老师对待学生也是这样,要善于倾学生的声音,平等地与学生交流。

为什么学生喜欢与同伴交流、与网友交流?因为与同伴、网友是平等的。而对父母、对老师,觉得你们是大人、是权威,你们总是对的,你们总是会教训人。因此,父母也好,老师也好,要想与孩子沟通,就要放下架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要摆出大人的权威,要与孩子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如果孩子能把心里话讲给你听,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在实践中最容易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我们现在学校中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变成了为完成父母、老师的任务而学,处于一种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报考大学不是以自己的兴趣和志愿为依据,而是以考试的分数为依据。摸底考试分数高,就报考重点大学;摸底考试分数不高,就报一般院校。这样的情况怎么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兴趣,其实就是人的一种内驱力,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机。从心理学来讲,人的行为总是有一种动机在驱动。动机有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之分。学生的学习也有动机在驱动。父母、老师的奖励和惩罚,迫使学生学习,这是一种外部动力。但这种动机是短暂的,父母或老师的奖惩过去了,这种动机就会消失。比如说,父母允诺,考试成绩考得好,奖励一辆自行车,结果考好了,自行车得到了,再学习的动机也就消失了;或者因为没有考好,没有得到奖励,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没有了。可见外部动机是容易消失的。只有内部动机才是持久的。内部动机是什么?就是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当然经过多次奖励和引导,外部动机也可以转化为内部动机,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但这种奖励应该是精神的,物质奖励容易引起负面效应。

在实践中最容易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一名学生最不爱写作文,但一次放风筝后,他写了放风筝的故事,老师觉得他描写得很真实细致,给他这篇作文评了满分。学生很高兴,并从此对作文就感兴趣了,越写越好。我的小女儿也有这种经历。小时候她学英语总是别别扭扭不愿意。有一次我带她一起陪外宾游故宫,她与外宾对了几句话,回家就自觉地学起英语来。可见通过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任孩子就是爱的信念

一个人有多种需要。社会学家马斯洛分析研究了人的需要,认为每个人都有五种层次需要:最基本是生理上的需要,要吃要喝;其次是安全的需要,避免伤害;第三是社会需要,即与人交往、交朋友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人格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最高层次是自我表现的需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学生也有这五种需要。家长和老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家长和老师往往只关注孩子生理上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不关心别的需要。

有的老师体罚或用语言伤害孩子,就是不重视孩子尊重的需要,这是最伤害学生的。我曾经问过学生:“你们最不喜欢的是什么样的老师?”他们回答说:“最不喜欢说话损人的老师。”所谓损人,就是不尊重人。十多年前,浙江金华有一名学生把自己的母亲杀了,社会为之惊动。后来有人到监狱去采访他,他对杀害自己的母亲很漠然,他认为自己的什么需要都得不到满足,母亲只逼着他念书,生活没有乐趣。采访者哀叹,实际上她的母亲己经在精神上把自己的孩子扼杀了。可见,我们爱孩子,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合理的需要要给予满足,不合理的需要要加以引导,特别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就要求老师信任孩子,善于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的需要。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是爱的信念。有人说,这句话不全面,我们教的学生也有不成才的。当然一个人成才还有许多条件和机遇。但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并且努力帮助他成才。如果你早就认为他不能成才,那为什么要教育他。所以,教好每个学生是教师的信念。同时只有相信学生,学生才能相信你。师生关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教育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是我的教育信条。教育是爱的事业,这种爱,不同于父母之爱子女。真正的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他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健全的人格、开朗的性格,这样才能有幸福的人生。这是一种对祖国的爱,对民族未来的爱在教师身上的体现。这还是一种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

本文整理自:腾讯教育:《顾明远:父母与孩子交朋友,教育就成功一大半》、《顾明远: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今日教育杂志的博客《顾明远:爱是教育的源泉》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