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综合素质评价“内外全程式”诚信机制的理论构想与实践路径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张红霞 已有0人评论  2017/8/2 20:57:43  加入收藏

二、综合素质评价“内外全程式”诚信机制的提出

基于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诉求,与综合素质评价开展的主要流程相契合,研究提出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外全程式”诚信机制,即在横向上,包括“内”“外”两大维度,在纵向上,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全程式环节。其中,“外”指的是外在约束,是从外部对师生诚信行为进行规范与调整的约束性力量,主要通过制度的设计、执行来实现,即通过制度的形式规定师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遵守制度会怎样、违反制度又会怎样等。“内”指的是内在自律,是从内部对师生诚信行为进行引导与提升的渗透式力量,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和教师的诚信道德特质,即师生在高度认同诚信理念的基础上,产生正确的诚信动机,作出言行一致的诚信行为,并表现为群体性、持续性的行为选择,由此形成诚信文化氛围。“全程”指的是综合素质评价开展的全过程,具体划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主要包括开展活动、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材料使用等五个流程。

Q1外在约束是确保综合素质评价诚信的前提

在高中学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健全诚信制度是确保综合素质评价诚信的前提,这主要是由诚信制度本身的特性以及我国特殊的诚信制度现状所决定的。

诚信尤其信任是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存在的,深植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网络中,诚信制度恰恰是一套减少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复杂性的化简机制,其最大的功效就是能使复杂事件尤其是高利害事件变得更易于理解和更可预见,从而使拥有不同心理或情感状态、不同文化或道德背景、不同物质欲求的个人之间的行为或关系协调更易于发生。我国历来有自律的诚信文化传统,但这样的自律没有经过外在约束的历练和催化反应,不是外在约束内化于诚信认知和诚信行为的自然产物,更多的是靠道德谴责、良心自省等软性约束来实现的。这样的诚信境界虽然很高,但一旦没有了外在力量的约束,容易使人们根据自身需要来选择是否诚信以及诚信的程度。换言之,在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参考这样一件深具复杂性与高利害性的事件面前,如何使不同利益需求的群体与个体能够信守承诺、诚信参与是整个评价工作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初期,很多学校并没有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机制,也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诚信措施与办法。因此,诚信制度对人的诚信行为的规范、约束和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是确保整个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有序、有效、有度开展的前提,正是通过诚信制度体现、渗透诚信规范,使诚信规范在制度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得以确认、巩固和发展,并最终育化为诚信文化。

此外,由于我国诚信文化的根基来源于道德自律而非西方的契约精神,当前综合素质评价的诚信制度建设方面也存在诸多缺失与不足。第一,制度制订重文本轻实际操作。决策者大多关心的是有没有制订相关诚信制度文本,这常常被看作是评价方案设计的规定动作或必备内容,而对于制度的执行与落实不够重视,常常流于形式。第二,制度设计重结果轻过程。从各地已经颁布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来看,制度文本大多集中在对诚信的事后追责或补救措施上,如监督检查制度、申诉复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或者提出原则性要求,如坚持客观性、如实记录、真实反映、以事实为依据等,缺少对综合素质评价开展过程中的诚信设计。第三,制度执行重宣教轻实效。调查显示,综合素质评价实际开展过程中,虽然诚信理念、精神宣传较多,但制度执行力度不足,制度落实效果堪忧,使人们通常产生一种“法无禁止即自由”的错觉,即只要避开制度禁止的行为,一般不会产生诚信质疑问题,至少缺少质疑的证据,尤其对综合素质评价中一些不易核实的信息,留下了不少制度漏洞。因此,真正发挥制度的外在约束作用是解决目前我国综合素质评价诚信问题的前提。

Q2内在自律是确保综合素质评价诚信的根本

综合素质是个体所呈现出来的内在、有机、互融的整体性素质,是学生在生理、心理、能力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系统整合,其中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准则,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古今中外主流文化主要倡导的内容之一。例如,西方基督教把不说谎列为“十诫”之一,康德认为说谎违背了做人目的,毁掉了做人尊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诚信作为公民在个人层面的道德操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诚实守信”是考查学生思想品德的主要内容之一。可见,诚信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格,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应有之义。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及其结果使用需要诚信作为重要保障。另一方面,通过评价作为手段,有效促使学生提高诚信认知,激发诚信动机,改善诚信行为,这恰恰是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诚信素养的根本旨趣,而诚信素养越高,对人的内在自律要求也就越高。

此外,在改革初期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诚信规范前,改革本身往往处于自发带来的无序状态,制度能够很好地从外部对人们的诚信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促使改革从无序走向有序,在这一过程中,诚信制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制度不会一成不变,当诚信制度规定的要求逐渐内化为人们的潜意识行为后,制度本身的作用其实已经不存在,即意味着诚信制度的自然消亡,取而代之的是诚信精神层面的内在自律自省,这是制度产生、发展、消亡的逻辑与规律使然。此外,诚信制度尽管不可或缺,但内在自律在诚信成本、长效动力等方面远非诚信制度能比,如果仅仅停留于依赖外在制度解决诚信问题,不从内在深层次提升人的诚信素养,往往会陷入“制锁与开锁”的怪圈,即制度越多、漏洞越多、失信越多。因此,与其不断思考如何堵塞诚信细节上的制度漏洞,不如将注意力放在诚信精神文化建设上,从根源上逐步消解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诚信难题。虽然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从综合素质评价的长效实施以及整个教育诚信体系的系统建设来看,这是具有根本性意义的。

Q3全程运行是确保综合素质评价诚信的保障

综合素质评价的诚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要解决的诚信问题贯穿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始终,渗透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各个阶段,遵循的是一条全程建设思路,这是确保综合素质评价诚信的基本保障。

 首先,综合素质评价开展的每个环节都关涉诚信要求,必须关注诚信的全程建设。这些诚信要求包括:在活动开展阶段,学校要真正开展活动,学生要真实参加活动,避免弄虚作假;在写实记录阶段,学生要客观记录活动的关键信息,不夸大或捏造事实;在整理遴选阶段,用于高校招生的材料更要真实可靠,有据可查;在公示审核阶段,材料要在适当的范围以适当的方式公之于众,并能够经得起核实与审查;在材料使用阶段,尤其就材料的校内使用而言,高中学校要能够充分利用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性材料真正指导学生学习与发展。上述诚信要求在综合素质评价的不同阶段以不同形式体现在不同人员的行为表现上,其中既有针对学校的诚信要求,也有针对学生的诚信要求,还有针对教师的诚信要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程序性真实和过程性真实。换言之,综合素质评价开展的过程就是一个需要全程建设、全员参与的诚信实现过程。

其次,综合素质评价每个环节的诚信问题都环环相扣,必须关注诚信的系统建设。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的诚信实现都是前后相继、彼此依附的关系,任何一个环节上的失信行为都会导致其他环节上的连锁反应。例如,在活动开展阶段,如果学校并没有真正开展相关活动,学生也没有真实地参加活动,那么写实记录阶段记录的活动时间、地点、内容、任务等关键信息也只能是杜撰造假的结果。接下来,整理遴选、公示审核、材料使用等一系列环节,都将面临真实性的质疑与考验。这不仅有悖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化人、成人的内在旨趣,而且大大降低了综合素质档案在高校招生中的认可度和参考价值,容易造成高校招生部门弃档案而不用。反过来,也会直接削弱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动力来源,有可能使新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面临夭折的危险。

综上,综合素质评价诚信问题需要在外在约束与内在自律共同作用下,进行全程性、系统性建设,这是解决综合素质评价诚信问题的基本保障。需要说明的是,在综合素质评价诚信机制系统中,“内”“外”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划分,人们很难将内在自律和外在约束的作用从一个人身上完整地剥离开来,两者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关系。同时,纵向维度上的“全程”与横向维度上的“内”“外”也是紧密相连的,在综合素质评价的不同阶段,诚信对“内”“外”的需求程度不同,其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如针对写实记录中的弄虚作假行为,既需要在活动开始前开展有效的诚信教育活动以加强学生内部自律,也需要在公示审核后通过科学的追责惩戒制度加以外部约束。因此,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外全程式”诚信机制是一个内在的统一体,各个组成要素之间内外交叉、全程交融、同生共长。

0
0
关键字:综合素质 评价 内外 全程 诚信 机制 理论 构想 实践 路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