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钟秉林 已有0人评论 2017/7/28 22:31:44 加入收藏
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中国教育学刊》主编
第一,教育国际化大势所趋。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是当今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教育议题,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教育国际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促进世界范围内教育的相互理解、交流合作、互惠互利、协调发展,基本特征是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跨国、跨地区流动。
推进教育国际化要加强战略思维。对于学生培养而言,要把重点放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意识,培养多元文化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等方面;对于学校发展而言,则应通过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访学游学与国际会议、合作研究与联合培养、结成友好学校与国际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实践经验,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第二,把握世界教育发展趋势。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标聚焦到两点:公平和质量。大部分国家审时度势,制定了教育发展战略和规划,探索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的路径。尽管国情不同,但呈现出了共同发展趋势。比如,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推进教学质量的监测,关注贫困家庭和农村家庭孩子的受教育机会等。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上学难”的矛盾得到根本缓解;与此同时,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上好学校难”的矛盾日益凸显,公平和质量问题更加突出。毋庸置疑,缓解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但教育发展和学校建设有其自身规律,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精良教师队伍的建设,优良办学传统、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以及鲜明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经过几代师生的长期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用钱堆砌。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集中精力抓好学校的内涵建设,满足社会公众的愿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三,加强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实践。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教师学生的国际流动明显加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迅速增长,国际化课程、教材和课件等教学资源的跨国流动和共享,使得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此同时,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的流动必然伴随着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的跨国传播与融合。显然,这对于我国学校拓展国际化办学视野,学习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了难得机遇。教育国际化不是照搬国际教育中的某些做法,而是要结合国情和校情,探索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实践,既能与国际教育衔接,又保留与国际教育对话的空间。近年来,在中国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韩国正在推行“快乐学习、逐梦成长”的新教育政策,而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正在尝试提高教学难度、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英国则加强与中国合作,改善本国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初中学生的数学表现力。表面上看这些做法路径各异,实质上反映出中西方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相互借鉴,在借鉴中创新。
推进教育国际化,要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把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办学实践之中,给全体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和国际理解的机会;要增强教师的国际化素养,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探究、跨文化交流合作和语言运用等能力;要将外国文化的本土化与本土文化的国际化相结合,全球化、国际化越是深入,本土化、民族性越要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尽其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质朴的道德操守、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要将中国优质教育理念与资源辐射出去,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教育的独特经验,为教育国际化作出我们的贡献。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