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周末 作者: 徐蓓 已有0人评论 2017/6/27 22:40:39 加入收藏
都说高考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这一回“指挥棒”将“指”向哪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新高考改革,将给考生带来怎样的挑战和变化,给全社会带来怎样的观念转变?就这些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
顾明远,著名教育学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1 .国外高考大多不适合中国国情
解放周末:据一家全国性报纸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有约97%的受访者认为现行的高考是最公平、最可信的;同时,又有98%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高考对中国的教育和学生的发展有不利的一面,必须改革。谈到高考,“改革”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词。
顾明远:其实,自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来,高考改革一直在进行,教育主管部门围绕考试科目和内容进行了多次调整和完善,但与我们的预期仍有不少距离。这些实践告诉我们,高考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局部的、单项的改革难以奏效。
所以,这次的新高考改革前后酝酿了整整4年时间。2010年颁布了《教育规划纲要》后,马上就成立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其中就有一个考试制度改革小组,内容主要包括高考和中考改革。小组进行了多次调研,又经过了10多轮讨论,才形成了高考改革方案初稿。
解放周末:从初稿到定稿、正式出台,高考改革方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顾明远:我是考试指导委员会的委员,考试指导委员会一共有24人,其中不只有教育界人士,还有经济界等各界人士。这个初稿首先经我们考试指导委员审议,通过后,又分别通过了国务院的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讨论,最终经中央常委会议、政治局讨论,才确定了下来,2014年正式公布方案。应该说,高考改革决策过程是非常慎重的。
解放周末:您是研究比较教育的,在高考改革决策的过程中,是否也考察了国外的大学选拔制度?
顾明远:在设计新高考方案的过程中,我们曾对很多国家的大学选拔制度进行了考察,比如日本、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等等。可以说,大学选拔的方法很多。
欧洲的一些国家,他们根本就没有“高考”,学生凭高中毕业文凭,就可以上大学;在日本,高考选拔是采取两次考试的形式,第一次是全国统考,第二次是各个高校自己考试;美国的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可以参加ACT考试(“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和SAT考试(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每年都可以考多次,学生可用最好的一次成绩申请学校。同中国高考一样,考试科目有语文、数学、物理、生物等。美国大学选拔制度的重要一环,是学生自己写自荐信申请大学。我认识一个美国孩子,他高中二年级的时候,自己考察了美国、英国的大学,然后选了自己喜欢的10所大学进行申请,最后有9所学校录取了他。他最后选择了哈佛大学。
解放周末:国外大学的这些经验和做法,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顾明远:应该说,大多数做法都不适合我们中国的国情。为什么?最大的问题是中国诚信体系还不完善,这是目前我们遇到的最根本的难题。
以刚才说到的美国孩子为例,当时哈佛大学录取他,一个重要因素是他自己写的500字的自荐介绍,他在自我介绍中写了自己的爱好、对专业的看法等等,哈佛非常欣赏。但这样的方式在中国缺乏可操作性。我们的社会相对缺乏诚信和透明,老百姓对于走后门、对于黑箱操作深恶痛绝。所以我们的高考还是得走自己的路,按照国情来进行设计。
2.从“招分”转向“招人
解放周末:这次新高考改革最想改变的是什么?
顾明远:启动新高考改革,首先是要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问题。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考试对每个人大都只有一次机会。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但高考的时候一紧张,就没考好,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高等学校的类别有很多,层次也有很多,用一张考卷要考这么多不同的学生,显然不是很合理。比如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强,但考试不一定很擅长。那么这样的孩子参加高考,用分数定终身,对这个学生来讲也是不公平的。所以,新高考改革,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
其次,新高考改革要解决人才选拔的问题。高考是一种选拔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而设的,它与平常的考试不一样。大家都说高考是“指挥棒”,那么这个“指挥棒”到底应该指向哪里?原来的高考,你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你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很多学生并没有自己的志向,也没有专业兴趣,所以考上大学的不少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对所学的专业并不喜欢,缺乏钻研精神。而事实上,大学需要的是那些有专业兴趣、有激情、有思想的学生,而不只是分数高的学生。新高考改革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既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不公平,又要改变“只招分,不招人”的现象,是这次新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
解放周末:改变“只招分,不招人”,就要关注人、留心人、还原人。在实际操作中,怎么做到如实地还原人呢?
顾明远:具体来说,高考科目采用“3+3”,也就是说,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学生自主选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而新高考改革的一个突破,就是将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信息作为招生录取时的参考。
过去高考只有书面考试,只有一个分数,而现在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你的思想品德如何,你的体育锻炼如何,你参加了多少公益项目。这个虽然很难量化,但根据方案设计,可以如实把每个学生平时的情况客观地记录下来,在大学自主招生时作为参考。从“招分”转向“招人”,可以说是打破了过去以分数录取学生、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解放周末:新高考方案中还有一个“新动作”,就是不分文理,这样设计是为了解决偏科问题,还是有其他目的?
顾明远:过去分文理,造成一种现象,学理科的学生少学或者不学文科,考文科的学生可以不学理科;现在不分文理了,也就是说学生的基础要打好,但是考试的难度适当降低了。然后配合“3+3”选考,你喜欢什么课目,对什么专业有兴趣,你就要把这几门课目学好。总之,希望学生打好基础,又有自己的专业兴趣,这就是新高考改革最初设计的目的。这意味着,在高中阶段,一般的学业水平考试只要合格就可以了,而自己喜欢的课目就要学得深入一些,考得突出一些,从而让学生集中精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样便于培养专业人才。
此外,新高考方案中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实行分类考试,也就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考试招生分开进行。事实上,教育专家们很早就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不需要再进行文化考试,而是以高中学业考试为基础,然后再考一下学生的动手能力、技能等。这样做可以“解放”一批学生,那些报考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再需要参加高考。
从理论上说,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水平是一样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过是性质不同。但是,中国的老百姓普遍不认可高等职业教育,他们总感觉职业学校低人一等,所以新高考方案中的分类考试没有引起足够的反响,这其实是新高考改革中很重要的一个举措。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