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当代教师教育》 作者: 顾明远,郝文武等 已有0人评论 2017/6/23 17:00:25 加入收藏
2.优化教师资格注册制度,重视实践和选拔优秀人才从教,不能落入“应试教育”窠臼
访谈者: 您的这个担心已经表现出来了,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很多没有受过师范教育的大学生,就凭着背诵了基本考试用书,就通过了考试,拿到了教师资格。
顾老师: 现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师范类毕业的,也要参加考试,所以大家都有些意见。另一个问题是其他学校来考试,也是考那几门,教育学和心理学。但是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考试合格了就能当教师,因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并没有从考试中体现出来。
访谈者: 这种考试是考不出来专业能力啊!
顾老师: 所以,一定需要改革。例如,重点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不需要考试了,质量不高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应该参加考试。我比较担忧的是,只考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其实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即使有个面试的过程,也改变不了多少。所以我认为,国家授权给一批高质量的师范院校,他们的毕业考试就是国家考试,一般要考四门。其他非师范院校的,不仅要靠教育学和心理学,还要让考生上一次课,看他的教学水平。我就怕现在的学校走过场。我国20 世纪80 年代曾经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现在许多教师都持有这个证书,但结果是走了过场。这次如果再走过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就没有希望了,基础教育必然会受到极大损害。
访谈者: 现在有些师范学校在上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时按照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来上课。考什么,教什么。有些学校明确要求,那些不考试的,要少讲,考试的内容要多讲。每节课还得让学生做题,进行强化训练。现在中小学是应试教育,大学也都是应试教育,也已经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了。
顾老师: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要严格,不能走过场,包括幼儿教师、小学教师。教师的好坏其实不在于学历有多高,关键在于对教育是否有爱心。首先要考虑他愿不愿意当教师,如果仅仅将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职业,作为跳板,过个几年便走了,这样是教不好学生的。教师职业不同于别的职业,别的职业可以出废品,教师这个职业不可以出废品,每个孩子都要培养成才。
访谈者: 正像您常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于爱心、责任感等都是考试考不出来的。
顾老师: 所以,考试一定要考察教师是否愿意成为教师并爱护孩子。还有,初中毕业以后的五年制师范大专毕业生的质量可能比现在高考中第三批次的大专毕业生质量要好。过去的中师是提前招生,是选拔出最好的,现在高中毕业,学历虽然提高了,但并不是最优秀的。所以现在有些专科,例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就是从初中开始招生,初中毕业后学习五年,培养乡村教师,这个就好,因为从初中招生是能招到好的学生。初中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大,小学老师要会唱会跳,而高中学生的可塑性就比较差。所以我们现在提倡初中毕业后,读五年或者六年师范教育。要打破过去的定势思维,也就是高等学校一定是要招收高中毕业生,其实高等学校也可以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日本的很多专科学校就招收初中毕业生,特别是技术学校,所以从初中招生是能招到好的学生的,这个也在改革。
3.免费师范教育一定要坚守初衷而不断创新,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优质教师
访谈者: 您刚才提到定向培养乡村教师,我想请您谈谈免费师范生教育。
顾老师: 我曾写过这方面的文章。首先需要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这项举措对我国教育发展,甚至于对国家发展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次要在制度上精心设计,使这项重大的举措取得预期的效果。免费师范生实施几年来,经过政策调整,总的情况是好的,充实了中西部地区基层学校的教师队伍。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几所部属师范大学不适应,二是免费师范生的服务年限太长,三是地方对实施免费师范生不积极。
将来师范教育应该分类管理,比如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应该培养研究生阶段的高中教师,逐渐到4+1、4+2 这种模式,地方院校就培养地方性的,小学、初中、乡村教师,这样就留得住。现在免费师范生到县里面的都很少,一般都在省会、中心城市。另外,免费师范生服务年限太长。这十年是青年成家立业的十年,在农村连对象都找不到,在农村哪会待得住。
访谈者: 现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不愿意去“老少边穷”地区,不愿意去农村,去了也留不住。若是地方师范专科学校招收五年制大专生,情况就好多了,也能留得下。
顾老师: 对。所以,将免费师范生转移到地方师范学校是可以留得住的。我也曾经说过,如果说国家在部属师范大学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具有示范性意义”,那么各地方本应积极响应,因为在本地招收免费师范生,更能留得住。但是各地方可能限于经费投入有困难,几乎没有响应。因此,我认为,不如把拨给部属师范大学的钱拨给中西部地区师范大学,让它们来培养,可能效果会更好。有的地方甚至不积极安排免费师范生的工作。所以,本来是很好的政策,但由于没有认真调查研究实际的情况,实施中都遇到种种困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