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钱颖一:教育是很多问题的根源 也是解决问题的希望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7/2/25 9:49:44  加入收藏

  【对话钱颖一】

  “大学改革相比国企改革落后15年”

  澎湃新闻:近二十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经历了哪些关键阶段或时间点?

  钱颖一:1998年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份。1998年有两件大事,一是高校开始扩招以及一些院校合并,二是国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以及启动985计划。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扩招是数量上的增加,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质量上的诉求,最先支持北大、清华两所学校。

  澎湃新闻:在国外求学、教学,当时是否埋下了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思考?

  钱颖一:还是在2002年以后,就是我到清华担任特聘教授以后。在那之前我也常回国讲学,但是只是到清华当特聘教授之后才对中国教育有深入了解。不过,从2002年到2004年期间,我读了一些有关美国大学历史发展的书。有关(20世纪)30年代、60年代美国大学的经典著作,都是我在那时候看的。

  澎湃新闻:你之前说过,中国的经济改革领先于教育改革至少15年。

  钱颖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少环节我是经历过的,比如国企改革,80年代搞承包制,90年代搞股份制,重组上市。在2004年时,我说过,大学改革相比国企改革要落后15年。我专门举了建行的例子。建行最初是专业银行,后来是商业银行,后来重组上市了,它有一个改革过程。但是大学没有这个改革过程,体制上还跟(20世纪)80年代时的体制差不多。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外部投资者来改变治理结构。但是大学不能引进外部投资者,大学也不能上市。

  澎湃新闻:当时就有使命感要做教育改革吗?

  钱颖一:应该说有好奇心。我1981年去哥伦比亚大学读书,1982年到耶鲁大学读书,1984年到哈佛大学读经济学博士。我在1983年在耶鲁时结识了吴敬琏。1988年暑假期间我不仅在北京的中关村搞调研,还去了在湖北十堰的二汽,沈阳的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金杯汽车。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中国的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全面展开,我更是每年都回国,参与到经济改革的讨论之中。

  我在清华做特聘教授,就自然会对大学有近距离的观察,发现我们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差很远。又由于我有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的经历,所以就会自然思考大学改革的问题,希望能从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中获得启发。

  澎湃新闻:你也说到,改革时代给予你机会,具体是什么样的机会?

  钱颖一: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机会。中国经济的增长与教育发展是直接相关的。2005年中国GDP占全球5%,到了2015年就是15%了。经济发展既产生了对人才,尤其是高水平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经济发展又为教育发展提供了资源。

  澎湃新闻:什么激发你做教育改革?

  钱颖一:我们这代人的改革情结是很重的。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之所以从数学转到经济学,就是因为受到当时中国经济改革的召唤。经济改革是改革,教育改革也是改革,只不过是领域不同。我在院长这个位置上,就要做好本职工作,教育改革就是本职工作。

  “干成了很多事,也有干的不彻底的”

  澎湃新闻:这些年干成了哪些事?

  钱颖一:有很多,突出的有MBA课程改革和招生改革,本科的通识教育。

  澎湃新闻:干成了又退回去的呢?

  钱颖一:比如,本科招生改革,干了一年就停止了。是这样的。我在2013年曾经推动了本科招生改革试点。在当时的自主招生的框架下,学院可以有0~60分的加分权力。我们先让两个老师对学生递交的材料独立打分,然后再进行笔试。笔试题目是很有创意的,比如其中一道题是,“如果30年后你被评为中国年度经济人物,请给自己写段贺奖词。”这是看学生的想象力。

  试点一年后,由于国家对自主招生的政策调整了,所以就不能再做了。

  澎湃新闻:干得不彻底的呢?

  钱颖一:比如MBA+X。我们曾经开设MBA(工商管理硕士)+X的双学位硕士项目,X就是包括清华大学范围内的其它硕士学位。我们的初衷是探索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但是由于僵化的学籍管理制度,这个项目每年只有个位数学生毕业,本来是想一年能有三四十人的规模。

  澎湃新闻:想干又不能干的呢?

  钱颖一:有些事无法干,比如学生宿舍的安排,让不同学院的学生混住,这样可以增加不同院系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提高学生的沟通水平。但是在清华还做不到,因为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话学生就不好管理了。

  澎湃新闻:做了什么开创性的事情?

  钱颖一:清华x-空间(注:清华x-lab,清华大学新型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发现和培养的教育平台),这是在中国高校中最早创立的。我们是在2012年筹划,在2013年4月创建,到现在已经三年半了,效果超出预期。

  “教育是最有希望的事,也是做起来最辛苦的 ”

  澎湃新闻:你怎么定义自己在清华的角色?改革先锋?意见领袖?

  钱颖一:都不是。我只能说自己是改革探路者。在探路过程中先做事,做事过程中形成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又有引导作用。思想引领是有的,但未必是意见领袖。我更多的是行动。

  澎湃新闻:在探路的过程当中,你有碰到什么阻力和压力吗?

  钱颖一:如果你知道你是对的,别人是不对的,别人反对你,这叫阻力。但现实不完全是这样。改革在很多时候都是在探索。一些人跟你的意见不一样,也未必就是阻力。我们做事的时候,自己也不很清楚。只有通过反复讨论、征求意见,才能探出一条路。

  一种情况是通过沟通,发现其实大家可以达成一致。

  另一种情况是,未必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但是在彼此尊重的情况下,各自都妥协一点,可能这条路就出来了。比如说MBA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里要有增课,就得要减课。减课老师可能不愿意,你就要沟通,比如原来三学分,那是不是可以减到两个学分,你不一定非要把这个课取消。

  还有一种情况是要想办法绕着走。比如MBA招生改革。我们知道国外学校不少是主要依靠面试。但是教育部有规定,学生必须统一参加全国联考。我们怎么办?我们就先面试,根据面试成绩打分,过了面试就给你一个条件录取,所谓的条件就是你要考过全国联考的国家分数线。这是在有制度约束的情况下,要想尽办法在不违反规定的条件下,仍然发现改革的空间。

  所以第一是沟通,第二是尊重,第三是变通。

  澎湃新闻:有没有印象当中干过最拼的一件事?

  钱颖一:一直都很拼啊。改革总有起伏,总有高潮也有平静的时候。MBA的改革也是分阶段的,第一阶段先是课程改革,第二阶段才是招生改革。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先是有一个薪酬改革,然后是准聘长聘制度改革。教师人事改革,是要通过教师大会举手表决的,所以要每一个系都征求意见,要分别征求正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们的意见。

  澎湃新闻:像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有没有觉得民主效率很低下?

  钱颖一:效率是以干成、干不成为判断的。一件花了五天时间没干成的事,同一件花了十天时间干成了的事相比,哪个效率高?效率是收益减成本。五天的成本是比十天的成本要小,我同意。但没干成的事收益是零。你花的时间多,成功的概率就大。

  澎湃新闻:你自己的个性在支配着你往前走?

  钱颖一:我一直在做改革的事,经济改革是改革,金融改革是改革,教育改革也是改革。这个是不变的。

  澎湃新闻:可能经过苦难的人,改革和救赎的信念比较强。

  钱颖一:我的书里写道,教育是中国很多问题的根源,教育也是解决问题的希望。现在想起来,这跟(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是很一致的——人要抱有希望。教育就是最有希望的事,但也是做起来最辛苦的事。

0
0
关键字:教育 问题 根源 解决 希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