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7/2/25 9:49:44 加入收藏
钱颖一会感慨经管学院常被诟病有“功利”的风气:“报考经管专业,确实其中有不少是因为学生或学生父母的功利心”。
有学生向他吐露焦虑,现在大三,转专业还来得及吗?也有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从高难度的课转选到相对容易的课。
钱颖一曾邀请上世纪90年代亲身参与中国经济改革的人,来学院开课,讲述改革历程,结果到了提问环节,学生问的还是现时的股价和房价,而不是90年代经济改革的历史。
“我没法改变学生对学分的追求,也没法说服他们不焦虑……”钱颖一面有难色,回想起他在清华做学生时,“恨不得学最难的课,感觉时代在召唤”。
那么,是时代变了吗?
“我们这一代有改革情结”
钱颖一:教育是很多问题的根源 也是解决问题的希望
2015两会期间,钱颖一委员在小组讨论会上发言
钱颖一回忆自己“没有念过完整的小学和中学,“文革”的时光绝大多数被荒废,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了我们一些批判性思维。”
高中毕业后,他在北京郊区的密云县度过四年插队时光,下乡时他一边干农活,一边自学英语和数学。
“投入、专注、执著”,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钱颖一常想起年少时挖何首乌的场景,“刚开始看见何首乌的头部时特高兴,但是如果急着拽出来,弄断了就没了。但是你别弄断,大头在里面呢。”
恢复高考后,他考入清华“数七班”,班中最小的同学17岁,最大的31岁。
1981年他出国深造,几度换专业,最后定在了改革和发展最需要的经济学上。他先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和耶鲁大学运筹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哈佛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我转到哈佛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时候,跟我一起出国的同学博士都快毕业了。”
“那时没人会那么精致计算时间成本”。他在采访中说。
如果你能做一件改变世界的事,那是什么事?
在新书《大学的改革》中,钱颖一说,他无法改变整个教育体制,但他“可以集中精力于一所学院——清华经管学院。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他是个越交往越值得敬佩的人。有一年校长给毕业生讲话说,希望他们未来成为有行动力的理想主义者,我想钱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不会因为理念不合或者暂时做不到而放弃改革。”彭刚说。“作为教育家的钱颖一比作为经济学家的钱颖一更重要,他很开心。”
采访中,钱颖一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引述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讲过的一个故事:“三个石匠在凿石头,别人问他们在干嘛,第一个说我在挣钱,第二个说我在做城里最好的石匠,第三个说我在盖一座教堂。”
而这个故事一一对应了他在中国经济学奖获奖讲话中概括的科学探索的三种动机:“科学探索的动机有三个层次,短期功利主义、长期功利主义和追求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
他说短期功利主义不可取,因为急功近利不可能会有太多创造性。在科学探索上,他希望有更高的层次。
虽然难以抗拒制度的制约造成的尴尬,但他仍然很乐观:
“我很幸运,改革时代给了我好的机会,我赶上了一段好时光。这些年来我心怀理想主义,尽力做事,干成了一些事。”在《大学的改革》的引言中,他如此写道。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