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报》 作者: 季卫东 已有0人评论 2017/2/16 11:08:27 加入收藏
二、综合性大学的治理结构与学科布局
要营造这样一种环境,就应该改变教育制度设计,对治理结构、行政机制以及人事系统进行重构。对此,钱颖一教授参照中国经济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从法学的角度来考虑大学的改革,依法治校原则当然也非常重要。根据我的理解,坚持法治、尊重高等院校章程的目的主要就是在保障办学自主权和学术自由的同时实现合法、合规;赋予大学以社团法人的独立地位,可以让大学在“去行政化”的同时承担起经营和自律的责任。而确立一个能兼顾自由和纪律、效率和公平的大学治理结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大学管理层、教授会以及学生这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管理层上看,决策主体(校董会)、校长以及监察机构的制度设计具有决定性意义。另外,如何在管理层与教授会以及学生及家长之间达成适当的、精妙的均衡是治理结构设计的核心课题。
关于学科布局和学院设置,钱颖一教授提出了三层次结构的设想。第一层次是三大基础学科所在的学院,包括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为主体的自然科学,以经(济)、政(治)、社(会)、心(理)为主体的社会科学,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为主体的人文门类。第一层次各学科的水平是衡量综合性大学整体学术水平和声誉的最重要指标。第二层次是四大关键职业学院,即法学院、医学院、工学院和商学院,对社会的影响尤其深远而重大。这四大关键职业学院的水平是衡量综合性大学整体绩效和贡献,特别是科研水平和研究生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第三层次是其他职业学院。这样的分析框架对于我们厘清问题状况、决定改革的优先顺序是大有裨益的。
所有职业学院的教育质量都受制于所属大学的第一层次基础学科的水平,与此同时也要对接相关行业的需求,因而首先必须明确教育的目标和方法。钱颖一教授对经济管理学院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大量真知灼见,并进行了成功的改革实践。这些思路和经验对法学院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在我看来,法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借助第一层次的通识教育课程和法学基础教育科目,再加上社会公益活动,加强职业认同感和基本素质的熏陶,加强对法律思维能力和批判理性的培养。另外,鉴于目前中国法学院校开设的必修课数量太多,而选修课数量较少且范围较窄的问题,有必要减少核心课程的数量、增设学科交叉课程(特别是法律相邻学科的课程)、综合应用课程以及知识前沿课程,并且重视围绕判例和问题的对话式教学方法的采用。
三、工科强校发展文科的路径
基于在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工作经验,我完全赞同钱颖一教授的如下判断:“像清华大学这样的曾经以工科为主的院校要想建成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就必须建立一流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别无选择。”但是,不得不承认,具有工科传统和工科思维优势的大学要发展基础学科、特别是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确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正如钱教授所正确指出的那样,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所需资金较少,而且主要用于师资聘用;但问题是在文科中选择优秀教师的难度比理工科更大,因为判别标准较为主观,随意性很强。并且,工科强校往往习惯于用数量化、刚性化的客观指标来衡量教师,这就很容易在不经意间造成人才结构的扭曲。另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虽然以个体为单位,更在乎整体的氛围,需要比理工科更为宽松、自由、灵动的学术环境。工科强校重视组织性、规格以及效率,或多或少会压抑有强烈个性、有鲜明特色的学者。再者工科强校注重实业和实用,在考虑文科发展时也习惯于强调文科的有用性,甚至期待文科为理工科服务,这些都不利于“无用之用”的伸张。
固然,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学术真理的检验标准都是任何人按照同样的方法或程序。可以得出同样的观察结果。用法学的语言来说,就是
“同案同判”。因而从事研究的人不能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和论述,而必须站在普遍性的立场上,使自己的认识和表达对他者、对沟通活动都开放。但文科主要以人或者人际关系为研究对象,需要通过特定的文化背景、涵义脉络以及历史演变过程来把握知识的内容。也就是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真理以及相应的价值判断必须在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以及其他主体之间的可变性关系中来把握,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或者不完全性。
由此可见,文科的学术活动不得不以存在复数的记述体系、复数的正确答案、复数的普遍性真理、复数的价值判断为前提,鼓励思想和意见之间的竞争,并反复探讨正当化论证的适当理由。实际上,文科研究的乐趣也恰好就在这样多层多样的话语空间以及沟通行为的开放性之中。文科研究的真谛可以理解为在主观与主观互相碰撞和博弈过程中话语的因势利导,主要通过一系列批判性思维、论证性对话、基于推理的沟通活动来达成共识。尤其是在法学界,几乎所有研究都与“善于权衡的技艺”相联系,因此相应的对话和沟通自始至终都包含价值的评判。因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必须承认不同记述和不同逻辑的并存以及各种各样的排列组合,还有必要适当为学术保留一些暧昧的、可辩驳的、非决定论的空间。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学术的本质是发现或者邂逅未知对象,与之进行对话,进而通过实证和诠释不断推动话语体系的自我更新或者革命;通过与他者的交流而实现相互理解,在基于逻辑推理的反驳和商谈中进行知识创新,并通过涵义的解释达成共识。在这样的视野里,任何词汇、概念、命题、理论以及逻辑都不是绝对的,研究方法也更具有动态性,强调怀疑、反思以及批判。简而言之,什么都有,但并非有什么都行——这才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创造性和竞争力的本质性条件。为此,文科的发展特别需要自由和宽容的环境。
从这个角度来解读《大学的改革》一书,我觉得钱颖一教授有两段话是特别振聋发聩的。他说:“中国自秦汉以后的文化传统强调服从权威、尊重师长,容易抑制独立思考。中国文化传统中也缺乏以实证和逻辑推理方式做分析性的论证。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不言而喻,批判性思维是超越引进和模仿、自主进行原始创新的源泉,同时也是领导力的基础。所以他特别强调大学本科教育、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陶冶批判性思维方面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需要一批具有世界眼光、良好素养、知识渊博、胸怀远大、有世界影响力的领导者。如果我们今天再不进行大学本科教育的深刻改革,20年后的中国将不会出现大批科技创新人才以及对中国和世界有影响力的领导者”。这样的“盛世危言”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倾听和记取。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