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袁振国:教师培训的历史转型

来源:《未来教育家》 作者: 袁振国 已有0人评论  2017/2/16 10:58:06  加入收藏

  2.培训内容专业化

  教师不仅是有知识的人,而且是会教人的人,教师不是教知识,而是教人学知 识;教师不仅教人学知识,而且教人做人,是教书育人。这需要有专门的知识和能力, 需要专门的培养培训办法。

  然而,对此我们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在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中,很少专门强调教师的专业性和专业发展。比如,我们历来十分强调师德建设,但都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提出的要求——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自然没错,但对师德的理解并没有真正体现它的特殊性、专业性。

  要讲爱孩子,没有比父母更爱孩子的了,但母女反目、父子成仇的事情常有发生,关键在于他们不懂教 育,不懂如何去爱。学生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教师对学生发展的责任绝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责任, 而在于运用他的专业能力和智慧促进学生 爱学习、爱同学、爱生活,愉快健康成长。

  一直以来,我们沿用的是学校教育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来从事教师培训的工 作,没有把教师培训看作是一个和学校教育不一样的特殊活动。这两种教育的质量标准、课程设置、评价手段、对培训者的素质要求,以及相应的培训形式、手段、 渠道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对学校教育的研究水平。

  真正把教师培训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确实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也研究制定了很多的校长、教师培训的标准、培训者的标准,这方面不是空白,但只能说才走出了第一步。一个标准的制定,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反复修改磨合和上下沟通实践,而不是一批学者、一个文件就能解决的。

  一个好的教师不一定是好的培训者,一个好的官员也不一定是好的培训者。培训者的对象是有教育经验和教育素养的教师,对于这样一个高知识、高文化、有经验的人群, 怎样来进行提升性的培训?任重而道远。

  3.培训策略个性化

  教师培训制度在我国已有几十年了,这一制度对不断提高教师水平发挥了不可 替代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培训都是标准化、统一性的,如果今天继续沿用过去的培训模式,就会严重不适应教师发展的要求。

  事实上,虽然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经费,但教师培训受欢迎的程度并不高。管理者想出了很多办法保证教师培训的出勤率,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点名,但往往成了“猫鼠游戏”。究其原因,不是“我要培训”,而是“要我培训”,供需失配。

   怎样变“要我培训”变为“我要培训” 呢,关键是要满足教师成长个性化的需求, 以受训者为本,进行供给侧的改革。教师的学龄、教龄、学科背景不一样,成长经历、受教育环境不一样,在不同的学校中,文化状态、精神状态不一样,而且,每个教师对自己的期望、追求也不一样。存在这样一系列的不同,通过大班制的培训来解决教师的需求问题,实在是勉为其难。 

  教师教育一定要走量身定制的道路,以学定教,而非以教定学。 

  4.培训手段信息化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从各个方面改变着学习和教育的面貌,有效提高着教育的效能。

  一是为教育提供了海量的资源,构成了声音、色彩、动态的立体画面;二是突破了学习的固有时空限制,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创造了条件;三是提供了互动的平台,大大超出了课堂内师生间的交流,形成了虚拟的交流社区;四是改进了管理的模式,线上线下结合,统一化与个别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更加灵活多样;五是创新了学习的方法,各种学习软件不断涌现,远程学习常态化。

  从我们现在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教师最活跃的领域是在他的网络社区空间。这个空间,是一个人人可以发言、没有等级、没有高下、不分学术资历的区域,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地方。充分发挥 互动社区的功能,可能是教师培训最值得利用的一个空间。 

  5.培训基地校本化

  教师培训专业化、个性化、超越学科的综合素养的养成,以及信息技术的利用,大多数是要在学校里实现的。校本研修也许是教师培训最有效的方式。教与学结合在一起,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工作与进修结合在一起,专业发展与环境建设结合在一起,所以受到普遍欢迎。

  关于校本研修需要强调两点:第一,要以学校为基础,结合学校的功能现状和实际需要进行;第二,要通过个人的反思、同伴的互助、专家的引领相结合,来实现校本研修的高质量。值得注意的是,校本研究需要有专门的制度和机制,需要有系统的考核和反馈以及不断的改进,否则,校本研修可能演变为本校研修,成为低水平的重复。 

  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显得突出和迫切,教师培训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和迫切。

  篡改一下陆游的诗:纸上议论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