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朱永新:教育治理应该汲取民间智慧

来源: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作者: 朱永新 已有0人评论  2017/1/7 20:39:20  加入收藏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 朱永新 

  -------两个案例分析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国家改革的总目标,也是各领域改革的总要求。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关键。

  而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无疑是民主与法治。以教育治理的民主化,激活教育主体,引发教育主体的创造性;以教育治理的法治化,明确教育职责,健全教育治理,规范教育秩序。从当务之急来看,主要是简政放权与管办评分离。

  在去年的三十人人论坛上,我曾经就简政放权问题做过分析。今天,我想从分析两个教育决策案例着手,总结一下我国教育政策制定的经验教训,就教育决策的体系与过程的民主化、法制化谈一些建议。

  平心而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非常快,出台了许多科学严谨的教育政策。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义务教育全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应该承认,也有不少政策是比较仓促出台,也没有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究其原因,教育政策制定的成功与失败,与过程中是否缺少民主程序与法制意识有关。

  我个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政策制定过程相对比较成功的案例,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决策过程。这就是一个问计于民、开放式的有益尝试。

  《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的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工作方针,战略目标与战略主题,并且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体制改革等问题做了全面的部署,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成为这10年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针。应该说,《纲要》虽然也有不够完善之处,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高水平的政策文件。这与《纲要》制定过程的严谨规范,开放民主是分不开的。  

  《纲要》的制定,经过了调查研究、起草论证、公开征求意见三个阶段。组织各地、有关部门、学校、社会团体等广泛参与,两次在网上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动员人力之多、覆盖范围之广、社会参与度之高,无论是在我国制定规划的历史上,还是在我国教育政策制定的历史上,都是非常少见的,达到了广聚民意民智、凝聚共识的目的。

  在研制过程中有数千名专家和各方人士参与调研;近3万人次参与座谈和研讨,形成500多万字调研报告,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建议210多万条。我本人就参加了温总理主持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多次专家研讨会。记得当时我就建议,从这次《纲要》的制定开始,国家要努力形成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决策的科学程序,形成一个“问计于民”的教育决策传统,从少数人决策走向民主决策,从简单程序决策走向规范程序决策。一些重要的决策,应该有一个小规模的试验过程。教育是慢的艺术,急不得、躁不得,与其朝令夕改,不如耐心完善。

  可惜的是,我们发现目前部分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仍然有随意性的情况。如《纲要》中提出的十三五期间学前教育的普及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70%。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目标,但是纲要发布不久,我们提出了学前教育的两个行动计划,就修改为到2016年完成75%的学前三年普及计划,即将出台的第三期行动计划,讲进一步提高到85%的目标。超过了纲要规定的目标的15%。应该说,把学前教育作为惠民生的重要领域,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我们准备好了吗?现在学前教育的教师70%没有资格证书,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的政策措施也跟不上,需要认真研究。学前教育作为惠民生重要手段,让西部地区和农村的孩子们接受教育,这是好事。但是那么段时间内,那么大的普及力度,可能有点不切实际。还是要尊重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再如,前不久全国9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 (2016—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

  毋庸置疑,这个《规划》对于推动我国家庭教育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规划》强调家庭教育本身,符合教育的内在规律。家庭教育意义绝不亚于学校教育,当一个孩子来学校时其实已经是半成品了,其认知风格、行为习惯、个性特征已经初步形成。习近平同志近两年也多次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家庭教育与幼儿教育是关注不够的。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