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何克抗: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

来源:教育研究 作者: 何克抗 已有0人评论  2016/8/10 7:05:43  加入收藏

  在我们倡导的有中国特色的创客教育中,现在所要培养的人才已不仅仅是能够把创意转化成实体作品(物质产品)的创造者,而且还包括能够把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转化为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因而在将创客教育与现有教育体系融为一体的过程中,就不仅要对中小学的自然科学与艺术类课程教学提出新要求,而且对人文与社科类课程教学也应提出全新要求。

  由于传统创客活动在STEAM理念指引下,一直努力探索和中小学的自然科学与艺术类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实现跨学科的综合运用及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在这方面国内外都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所以,下面只就中国特色创客教育开展过程中,和中小学人文与社科类课程教学应如何有效结合,以及这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应实施哪些相应变革,提出建议。

  由于创客活动的开展强调要有科学技术工具、手段及环境(尤其是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所以和创客活动相结合的各学科教学,肯定是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即这类教学的效果都和信息技术能否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尤其是深层次整合,即深度融合的模式)密切相关。众所周知,教学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分层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也不例外。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而学科教学过程涉及三个阶段:一是与课堂教学过程直接相关的课内阶段(对于我国小学来说,这一阶段是40分钟;对于中学来说,这一阶段是45分钟),另外两个是课前阶段与课后阶段(课前与课后这两个阶段也可合称为一个课外阶段),所以从最高层次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模式只有两种——即按照所涉及的教学阶段来划分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与课外教学整合模式。

  而教学模式通常是指教学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与策略的稳定组合及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的教学效果或目标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当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联合运用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目标时,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学模式尽管原则上可以按照某一种教学策略来划分,但实际上由于教学过程中都是多种方法与策略的综合运用,所以通常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还是涉及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由于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策略原则上可进行任意的排列、组合,由此而形成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无限多种。但其中能真正实现深层次整合且易于操作的教学模式却并不多。经过我们研究团队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达20多年在中小学的实践研究与探索,我们发现: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言,有两种课内整合教学模式(有意义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和教师主导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以及三种课外整合教学模式(基于主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WebQuest教学模式和JiTT—适时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达到深层次整合,即深度融合的要求,也就是最有利于创客教育开展、最便于和创客活动相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

  在这五种教学模式中,有意义传递—接受模式和JiTT—适时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结构良好的、涉及复杂抽象概念和原理的基础性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教师主导下的探究性模式、基于主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和WebQuest模式则适合于非良结构的、涉及复杂实际问题解决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上述各种教学模式既适用于中小学的人文与社科类课程。也适用于自然科学与艺术类课程。由于这几种教学模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当前所教学科的知识内容是结构良好还是非良结构,而不在于学科的性质(文科或理科),所以各个学科的老师都可以根据当前所教学科的知识内容特点,并结合学生所从事创客活动的需求,自由选用上述某一种(或两种)课内及课外的整合教学模式。一般来说,在创客活动的准备阶段,比较适合选用课内整合模式,以便为创客活动开展提供必要的知识能力基础;而在创客活动的实施阶段则以选用课外整合模式为宜,这样便于使创客活动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从而达到让创客教育真正成为我国整个创新教育体系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长远目标。

  在创新教育中(也就是在中国特色的创客教育中)有关创新能力这种素质的培养,基本上是借鉴(甚至直接引用)西方创客教育原有的经验与模式,但是对其中的创客课程和创客教师的培训内容这两个部分有所补充,并对现有中小学人文与社科类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便使中国特色的创客教育活动——不论理科、文科,都能更有效地实现与现有教学过程的无缝融合。

  参考文献

  本文刊发于《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作者何克抗教授,1937年生,广东省大埔县人。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终身教授)。1993年1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转载于教育技术资讯)

0
0
关键字:教育 创新 创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