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创新校长的五项修炼

来源:人民教育 作者: 赵福庆 已有0人评论  2016/7/19 10:05:38  加入收藏

  一是定位要高。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要有高定位的理念,必须占据教育的制高点,对教育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否则就不会有高定位的理念。比如,围绕素质教育的发展,有些校长的理念至今仍定位在全面发展上,这与许多有思想的校长已把理念定位在学生的生命发展上相比,不能不说已经滞后了一步。二是方向要明。也就是要通过理念指明路在何方。比如说,有的校长在管理上提出,“无缝隙”管理的理念,显然与当前我们提出的要给师生一定的发展空间是相悖的。因为无缝隙指的是全方位的控制,不给师生主动权。三是视野要宽。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体,因而在理念的创新过程中,决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的引领。对此我是有深刻体会的。比如在进行创新教育文化理念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学校环境理念,同时还要考虑到与创新相关的理念,像自主文化、探究文化、合作文化、实践文化理念等,只有当其成为一个体系时,创新的文化才能深刻地影响创新行为。四是针对性要强。教育理念的提出不应该是面面俱到,应该有一定的针对性,直接影射当前教改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例如,在落实新课改的同时,我直接提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实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改的核心”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学校较快地构建起了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而且教学研究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厚。

  方法创新。方法创新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方法的创新方面。如果说理念直接影响人的行为,那么好的行为效果又取决于好的方法。要在管理方法上创新,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一是要考虑方法的认同度。认同度决定人们对方法的接受程度,如果所设计的方法从感情上不被人们所接受,那么这就是一套无效的方法。曾听说过有的学校在考勤管理上采取老师进校门按手印的管理方式,结果不但没有起到好效果,而且引起教师很大的反感。实际上,这种方式本身就是对知识分子的一种不尊重,教职员工们从心底上感到是一种管制,而不是管理。二是要考虑实效性。实效性不仅要按教育规律办事,而且要有可持续发展性。到一些名校参观学习,你会发现他们的管理制度并不是太多,除了几个核心制度之外,其它的制度寥寥无几。这就是典型的“文化治校”的现象。因为文化可以引领思想,思想观念有了变化,自然就可以出现相应的行为。三是要考虑可操作性。鉴定方法优劣的第一要素,就应该看是否操作起来简单而不繁琐,让大家都能有所接受。有的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经常出现难以让大家理解的计算公式,让别人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象这样的管理方法,就属于比较繁琐的东西,必须进行删繁就简。四是要注重科学性。科学先进的方法,最终要表现在管理效能上来,看管理效能的同时,还应该看管理成本,也就是看在单位时间内所产生的效能如何,是否能够起到时半功倍的效果。

  文化创新。许多校长在提及文化创新这一问题时,大多都想到环境创新和精神创新两个方面。对此,我认为,这只是注意到了文化创新的类型,而没有考虑到它的内涵。要想在文化创新方面有所建树,就必须从学校文化的内涵方面进行考虑。内涵丰富,学校文化才能有品位。有品位的文化起码应包括“向上、博爱、和谐、快捷”四个关键词。

  向上。主要是通过优美的学校环境,激人奋进的学校精神,振奋斗志的校歌等。师生每天在这个环境中,就会产生一种不甘落后、勇往直前的斗志。有了优美的学校环境,即使是一位不求上进的教师新调入这样的学校,也会在学校的环境文化的作用下,消除他沉落的情感,唤醒他奋进的激情,使其感觉到,在这样的学校环境中,不进则退,进而使之产生危机感、使命感与责任感。

博爱。博爱是指浸透在校园中的一种普遍的爱。爱的文化不仅是学校文化的基础,更是体现人本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关键所在。在爱的对象上,就是爱学校、爱师长、爱同学、爱自己。爱的文化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校长寄语、班主任寄语,也可以是学生、教师感言,还可以是一些充分体现爱的名人名言。甚至可以设计一些关于爱的教育景点。有了爱的思想感受,就可以产生爱的行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心活动,使爱的情感流淌在每个师生的心田。

  和谐。表现在学校文化上的和谐,应该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各文化要素之间的和谐,像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评价文化等都要讲求和谐,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相互矛盾;二是文化主体间的和谐,这就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讲和谐就是讲联系,讲平衡,讲整体。和谐是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之根本。

  快捷。快捷就是快节奏、高成效。只有节奏快,才能再现高效率。到我们学校工作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都普遍有一种学校工作节奏快的感觉。我们经常会给教师灌输这种理念:“第一,实际上只比第二快一秒”;“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形成一种飞轮效应,有速度,才会有惯性,有了惯性,轮子才能出现加速度。”所以,快捷是现代学校文化的重要内涵。

  五、设计创新载体         

  培养校长的创新能力,必须有一定的载体。载体是什么?依我看,起码应该包括3个方面:办学思想研究、教育特色研究、实验课题研究。

  办学思想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校长的办学思想是学校办学的灵魂。也就是说,校长的办学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在这里,我们不研究办学思想的理论性问题,而重点探讨一下校长办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因为校长办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实践的过程。

  首先,创新校长的办学思想应该形成一个相对的体系。起码应该包括核心价值观、办学教育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文化、育人方法等。办学思想体系的形成需要前瞻能力、综合性思维能力。核心价值观是其它因素的总领。对于校长来说,由于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不同,因而核心价值观也不会相同。核心价值观一般表现在对学生的培养上,有的校长定位于:“每一个孩子都重要,每一个孩子都会走向成功。”也有的校长定位于:“至少要使80%以上的孩子走向成功。”两种理念,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

0
0
关键字:创新 校长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