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快乐的启蒙化学”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6/5/30 16:23:30  加入收藏

  回归2:发展本位

  我们在泰安实验中学做一个新的教学改革实验,就是思维碰撞的课堂教学改革,追求每堂课都有一个思维产品产生,思维产品可以是一个作业,可以是一个概念,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方法、一个思想,这才是教育的重要进步。

  所以美国当代教育家达克沃斯说:“精彩观念是智力的核心,精彩观念是独特性、创新性的关键与起点。”

  例如实验之后干什么,王教授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种教育手段。父母和教师不要总是叮咛、检查、监督、审查他们。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而我们用最笨的办法,最简单的管理方式,最不尊重人的方式,那就是排名排队。

  回归3:培育公民

  我认为,教育首先不是培养什么专门家的,教育是培养人的,而这里的人,首要的是指社会化的人,即现代公民。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做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 

                   ——【美】赫钦斯《教育中的冲突》 

  五、回归实验室是科学教育的必由之路 

  依据1: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依据2:现当代的科学成果都是从实验室里产生的 

  实验室是科学知识的诞生地,科学教育要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而不仅仅是训练的作用,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不能不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的本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的途径就是要重新走过科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路程,知道科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所以要到实验室里去学习科学。“当知识要重新被人理解和学习的时候,知识就必须再次以过程性的方式存在”这就是知识的重演律。如同孕育生命的子宫,实验室是学生生产知识、应用知识的“子宫”。

  依据3:用做科学的方法学科学是科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用做科学的方法学科学是科学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 

  把科学实践活动方式迁移到教学实践领域,使主动探索的活动在教学中取得应有的地位,让“科学探究”、学习方式转变处于课程改革的核心地位,是新课程改革对教育发展的一大贡献。

  “实验教学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李政道)”

  “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戴安邦)”

  依据4:用实验的方式学科学最符合儿童的天性 

  我认为,尊重儿童的天性,这是教育规律最本质的体现。 

  科学教育回归实验室的奥秘,就在于唤醒和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并给予儿童充分的交流和表达的机会。 

  依据5:用实验的方式学科学最能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 

  我特别欣赏程同森老师的下列观点:学科教学不能单从认识论层面考虑问题,一定要从本体论即学生、教师生存状态的层面着手才能解决问题。

  程老师认为:化学实验是学生主体和学习客体之间的“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

  马克思哲学指出,人的实践活动是人之为人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人在本质上就是一个自创性的、实践活动着的存在物。他既创造着它周围的外部世界,同时又创造着他自己的内部世界。

0
0
关键字:快乐 启蒙 化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