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16/3/29 20:43:56 加入收藏
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支撑的教育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日益深入地改变人类社会的教育图景,颠覆学校教育形态,改变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学习方式。
世界许多国家都把推进教育信息化作为抢占未来世界教育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战略支撑。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做出了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教育信息化战略。2014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又出台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对如何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做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加快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继续支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购买服务建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平台。
但是,我国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重大挑战:一是“数字教育”鸿沟日益扩大。一方面,发达地区、城镇学校教育信息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教育互联网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学校教育形态;另一方面,在广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教育仍然靠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来运行。二是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运营成本高、浪费大。不少县(市、区)由于缺乏顶层制度设计,县域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无法满足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需要,导致一些学校囿于过去校园网建设的惯性,忽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带来的教育信息技术革命,仍然在走以校为本的教育信息化老路,热衷于“自己建平台、自己配硬件、自己搞应用软件开发”,导致重复建设、重复开发,既造成了大量的教育投入浪费,又因运营、维护、升级需要等给学校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三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不接地气”。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三通两平台”建设,但是只重视国家、省级平台建设,忽视县级平台建设,导致“建设高大上”、“应用落地难”。这里的关键,在教育信息化战略选择方面,国家至今没有明确县级层面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关键枢纽地位。四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本没有明确的资金支出渠道。据测算,一位学生一年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应用成本达100元左右,这些经费如果不允许向学生收费,政府财政经费又无力保障的话,既使学校实现了“三通”,也无法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五是县域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信息技术专业队伍。
鉴于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面临的以上五个挑战,建议国家启动“县域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1. 加强县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县域是我国教育公共服务的基本单位,是集教育发展、改革、管理、考核、评价于一体的相对独立的基本行政单位。全面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只有县级教育行政和教育教学研究部门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实行教师教育教学、学生学习、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评价的全方位应用,教育信息化步入良性、可持续发展轨道。因此,必须明确县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国家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枢纽地位,创新公共教育平台建设模式,以县域为单位走集约化与集成化建设道路,停止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教育平台开发的老路,学校只是作为县域信息技术服务的一个用户。
国家应该尽快出台县域教育公共服务建设标准,以便在数据标准上实现与国家、省、市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
县级教育公共平台建设,硬件配备和软件开发,以及平台的运营、维护等,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加快推进。
2.添平县域内城乡学校数字教育鸿沟。国家应列专项经费,确保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实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3.将学校教育信息设备更新和日常应用成本纳入财政预算。提高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将学校教育信息化成本纳入生均公用经 费。
4.加强县域教育技术服务队伍建设。以县电教馆为基础,建立县(市、区)教育信息中心,加强教育信息技术专业队伍建设,指导学校教育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同时,加强各学校教育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配备。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