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石中英:分数之上

来源:人文清华讲坛 作者: 人文清华 已有0人评论  2022/4/2 20:50:03  加入收藏

导读:什么是好的教育?回溯这道教育母题,教育学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教授认为,改善当下中国教育的关键,在于补上价值观教育的“短板”——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秩序。为此,家长们要彻底地和“唯分数论”说“再见”;老师们要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价值新共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要不断完善教育评价治理体系,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教育价值生态。只有在三方的合力之下,我们的教育才有未来,我们的孩子才有希望。

一、我国教育的发展成就与历史方位

对我们每一位现代人来说,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未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就。

统计数据显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949年我国只有1.1%,1978年达33.6%,2020年达91.2%;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49年我国只有0.26%,1978年达2.7%,2020年达54.4%,在国际可比较的范围内,目前我国的教育已经居于中等偏上水平。

在看到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全新的历史方位,由以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变为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由对国外教育的模仿借鉴转变为基于中国社会实践的自主创新,由局部的教育改革转变为系统性教育改革。

在这样一个关键阶段,大家一起讨论教育价值观的问题特别有意义。

二、发人深省的案例

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育的好坏最终通过我们所培养的人体现出来。

在这里分享一个案例。某名校的一位大学生在念高中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怀着失去丈夫的悲痛养育这个孩子,他也顺利地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但是在上大学期间他觉得母亲生活没有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之后,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了母亲。

这个案件发生后,社会舆论震动,一方面他的行为违背了最基本的人伦,另一方面大家也感到困惑不解,一个大学生为什么会杀害自己的亲生母亲?

在庭审当中他说:“从小到大我都觉得能把考试考好,是对我爸我妈的唯一意义。”

他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观点?这种观点对他的行为有什么影响?在众多的青少年学生中,只有他有这种认识吗?


我谈一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很清楚,从很小时开始他就懂得,他唯一重要的事情是要把考试考好,要拿到高分。

这也是他的爸爸妈妈唯一在意他的地方,也是他的爸爸妈妈和周围重要的人接纳他、肯定他、喜欢他最根本的原因。

所以他把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学习上,他确实在学业上有非常优异的表现,考上了心仪的大学,有着非常耀眼的天之骄子的光环。

但是从他的犯罪行为来看,他的心灵中没有对生命的敬畏、没有对法律的敬重、没有对母亲的感恩、没有对“如何做才是对的”这个问题的反省,对自己人生意义也缺乏足够的思考。

所以如果说前面的那些收获给了他人生以希望和机会,后面的这些缺失使他在希望还没有来得及实现之前就已经破灭了。

这个案子是个极端案例,但却不是孤案。

几年前上海一所高校医学院的一位研究生,因为和自己的室友有一些琐碎的矛盾,就去实验室偷取了剧毒药品,放在宿舍的饮水机里,最后导致他的室友中毒身亡。

这位同学学业非常优秀,案发之前在国际期刊上已经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他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呢?

他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写了一个声明,一方面向被害人的亲属和自己的家人道歉,另一方面反思了自己成长的经过。

他说:“此生虽然短暂,之前都投入到学业之中,缺乏心灵的滋养,导致酿成大错。”这段话的关键在于“心灵的滋养”。

从整个声明来看,他所渴望而没有得到的“心灵的滋养”就是一些基本的价值观,比如友爱、体谅、谨慎、善意等等,甚至他把别人对他的批评也看成是心灵滋养的一部分。

他为什么没有得到“心灵的滋养”?当然有他自己的责任,可是我们的教育难道没有要反思的地方吗?不能给予人生意义和“心灵滋养”的教育究竟能给个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什么呢?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