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不详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9/2/2 11:10:58 加入收藏
每一步都在筛人。被筛下来,就意味着绝缘,和上一层的优质教育绝缘。
▲ 2017年,王蓉与同事们在中国29个省份353个县共计四万余户家庭中进行调查、统计,并调研中国多种类型的教学机构,在2018年夏天出版《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试图以数字来回答,教育的供需矛盾和根本症结所在。
北京大学的教授王蓉,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教育财政学领域专家,亦自称是一位“公立教育的信奉者”。
二十年前,她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学成回国,来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进行农村基础教育研究。甘肃位于中国大陆西部,自然环境恶劣,民族问题复杂,是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研究项目所在的临夏,又是甘肃最落后的地方。
王蓉记得,初到那里时是1999年12月,大雪纷飞,因为没有教室,孩子们就坐在雪地里上课。教师资源匮乏,村里新添了外地嫁来的媳妇,有初中学历,马上被请到学校当教书先生。即便这样,还有大量孩子辍学,因为家里太穷,交不起学杂费。
当时的王蓉刚刚走出美国顶尖学府,一脚踏进祖国沉重的现实。在随后五年,她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这个项目上,和几十位中外学者一起在甘肃临夏州的四个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项目,从修建校舍、培训教师,到研发地方教材、制定预算。王蓉是教育经济学博士,因此负责财政工作,譬如设计助学金、免费午餐、循环课本,也包括去地方政府游说,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
办教育绕不开一个“钱”字。因为在中国农村看到那些痛心疾首的画面,王蓉自觉有责任去呼吁政府增加投入,而“上升到政治形态,”就必须“实施免费”,才有可能动员更多的政治资源和支持。
2005年2月,王蓉受邀成为财政部专家,参与设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这便是中国免费义务教育背后的财政支持制度。2005年末,距离她离开甘肃项目不足一年时间,国务院出台政策,逐步在农村和城市地区实施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政策,王蓉曾见证其中一些关键的政策细节的讨论与打磨。
又过了一年,《义务教育法》修订。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多年努力之下,“中国终于实现了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王蓉至今难忘当时那股自豪与鼓舞的情绪。
《义务教育法》修订的同一年,由王蓉担任创建所长的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合办了一场学术会议,这本是一个向国际传达中国义务教育制度设计和成果的重要平台,几番演讲与讨论下来,不少顶尖学者和政策制定参与者都向中国投来赞许的目光。
会后,时任世界银行高级教育经济学家的学者路易斯·克劳奇(Luis Crouch)给王蓉写了一封邮件,称他有一篇“不被世界银行允许发表的论文”,希望能与王蓉分享。
那篇论文宛如“一盆冷水浇下来”。当时整个世界的主流话语体系都是“School for Free”,王蓉多年从事教育财政研究,亦对免费公立教育充满信念,而克劳奇的观点,却触及了她从未想到的另一面。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