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涛 朴宣运 已有0人评论 2019/1/22 11:25:58 加入收藏
摘要 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韩国于2015年颁布了最新的国家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学习评价上都作了较大调整。此次国家课程着重强调了学生以下几方面的素养:自我管理、信息素养、创新性思维、审美素养、沟通素养、社群素养。在课程类型上,韩国课程中的创新体验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赋予了学校充分的自主权。在课时安排上,韩国国家课程允许学校在保证基本总学时的前提下做上下20%的浮动调整。在英语、数学、科学等关键科目上,韩国加大了信息技术类课程及创新实践活动的课时比例,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韩国2015国家课程在课程形态、学段、机会和权力方面的设计值得上海市在深化课程改革时进行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韩国;课程方案;上海;课程改革;课程形态;课程机会;课程权力
核心素养是当今世界各个国际组织和国家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和主旋律。[1]自2009年修订国家课程后,韩国国家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作了进一步调整,于2015年颁布了最新的国家课程并开始实施。与此同时,中国围绕核心素养的国家课程修订以及地方和学校的课程改革尝试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在中国大陆近几十年的课程改革探索中,上海市领衔了近两次较有影响力的课程改革,也代表了未来发展的一种可能性,故在此以上海市为例进行对比分析和探讨。以上海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和参照,本文对韩国新近中小学课程方案进行了比较研究,特别是对韩国课程的形态结构、学段结构、机会结构和权力结构进行了梳理,以期为上海市乃至中国的课程方案研制和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韩国2015中小学课程方案概览
韩国的国家课程分为小学、中学、高中三个学段,小学为6年,中学为3年,高中为3年。[2]2015年的国家课程方案涵盖的内容包括:学生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原则;小中高阶段教育目标、科目和时间比例;各学段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及组织支持;各级行政主体的课程实施要求及课程评价。总体来讲,此次课程围绕核心素养对中小学课程做了进一步的梳理和深化。
(一)培养目标
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在于发展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基本习惯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例如2015韩国国家课程提到要让学生“了解自我的珍贵,学会自尊”,“通过多种文化活动感受到自然和生活的美”,“学会用合作的精神去支持和关心他人”。到了中学阶段,开始强调学生的社群意识,培养学生作为民主公民的基本品质,并作为民主公民学会去尊重他人并与他人交流。例如,“通过多种途径的知识和体验,探索人生和职业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挑战的精神”,以及“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能够形成理解和同情的态度。”在高中阶段,除了进一步强调公民品质,开始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职业选择,并能够与世界沟通。具体表现为:“自我意识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利用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新文化”以及“立足于对本国社群的责任能够与世界进行沟通和分享”。
(二)课程设置
韩国国家课程按照形态分类,可以划分为课程群(组)和创新体验活动课程。课程群也可称为学科群,即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组合,与中国实行的各科基础型课程相似,学科课程随着学段推进而科目逐渐增多。创新体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挑战性思维,基本分为四个类型:学生自主活动、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和职业活动。
1.学制及课时
小学阶段总学时为5892课时,其中1—2年级为1744课时,3—4年级为1972课时,5—6年级为2176课时,1课时为40分钟。其中课程群占5352课时,创新体验活动占540课时。初中阶段总学时为3366课时,1课时为45分钟,其中课程群占3060课时,创新体验活动占306课时。高中阶段则出现了普通高中、特色高中和职业高中三种学校类型。高中阶段基本实行学分制,普通高中总计为204学分,每学分约为17课时,每课时原则上为50分钟,其中必修课程为94学分,学生选修课程为86学分,创新体验活动为24学分。
2. 学科群
小学学科群主要包括: 韩语、社会/道德、数学、科学、体育、艺术(音乐/美术)和英语,见表1。小学一到二年级阶段课程略有不同,主要包括韩语、数学、纪律生活、智能生活和快乐生活。初中学科群主要包括:韩语、社会(含历史)/道德、数学、科学/技术/信息/家庭、体育、艺术(音乐与美术)和英语,见表2。另外,初中开始开设选修课程,其中包括: 中国汉字、环境、生活外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中文、日语、俄语、阿拉伯语、越南语)、健康、事业和职业。高中阶段学科群按功能分类,主要包括基础、探究、艺体、生活·文化四个学科领域,见表3。按照学生的修习选择,这些学科可分为基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选修课程包括普通选修和职业选修。
表1 韩国小学课程及课时安排表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