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国际风向 >> 浏览文章

韩国2015课程方案及其对中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来源: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涛 朴宣运 已有0人评论  2019/1/22 11:25:58  加入收藏

(五)课程决策的权力分配

韩国国家课程方案对学校课程的赋权也体现在课程和课时的安排上。除了在创新体验课程上学校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外,国家课程方案只规定最低要求,如小学为5892课时,初中为3366课时,高中阶段实行学分制,为204学分。学校在完成最低要求后可以自行安排一些其他课程。例如,在小学阶段学校可开设独立课程来帮助韩语和数学能力后进的学生。在高中阶段,韩国国家课程方案允许学校就每个学期的课程数量进行调整,在特定学期紧凑安排一些课程,以使得其他学期的压力相应减少,从而真正使有意义的学习得以实现。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学校在完成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能够根据学校特点、学生、教师及家长的需求,对各个科目进行20%的课时增减,这样就给予了学校充分的自主权。在各年级段的课程时长上,国家规定小学和初中每课时40分钟,高中每课时45分钟;但学校可以根据环境、季节、学生发展水平、学习内容的属性和学校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韩国学校的课程决策主体是多元的,既包括国家教育部门、学校教师,也包括社区、家长、高校课程专家及当地教育局或教育委员会。国家会对课程门类、课程实施和评价做出规定并提供相应政策和制度支持。例如,韩国教育部会公布考核标准,学校则要根据标准和目标安排学生的考核。此外,在初中阶段,国家要求学校不得开设8门以上的并行课程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学校范围内,学校组成课程委员会,邀请教师、课程专家和教师共同参与讨论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其中就包括开设新的课程和开发国家教材之外的校本教材。例如,学校按照当地教育部门规定的程序,可以就学生的需求开设课程,也可以就这门课程开发专门的教学资料及教材。部分高中就根据学生需要和学校特点开设了大学预科课程和国际认证课程。当学校没有条件开设某门课程时,高中学生甚至可以跨校选课,并在结课时进行学分转换。此外,在课程评价上,学校可以组织和开展自评,来考量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国家课程在该学校和学区的适切性和有效性。在社区范围内,学校可以联系社区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设创新体验活动,例如初中学生可以选择在社区参与和未来职业有关的实践体验活动,这就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选择。

三、韩国中小学课程方案对上海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完善课程形态结构,对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内涵进一步厘清和深化

上海市在上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了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种课程形态,三种形态在功能上各有侧重。基础型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属于最低的学习基准。拓展型课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知识进行扩展并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研究型课程着重通过专题性或综合性的研究或者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上海市十余年前的报告《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来看,三类课程的侧重点和定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界定。在与上海市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专题座谈中,我们发现实际学校教学中,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经常作为一类课程实施,于是便产生了三类课程形态的应然和实然难题了。对于学校的基础型课程,校长和教师们都能理解和把握,其应然和实然状态基本一致。但是拓展型课程时常包含一些学生的探究和探索活动,在实践中很容易与研究型课程相混淆。

关于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变革,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对现有的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进行合并,另一种是对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概念和内涵做进一步的厘清。第一种方案的实施可以参考韩国的课程形态,将所有课程分为学科群和创新体验活动。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设计初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将拓展型和研究型合并,既可以与国家必修和基础课程在功能上有一个清晰的界限,也可以在课时上有一个更明确的可操作的比例。但是第一种方案的困难在于将老师和校长们刚刚理解清楚的三类课程进一步调整和打乱,上一次改革的措施刚得以巩固便被撤销和更改,实施者们只会更加迷惑。由此来看第二种方案的实施可行性或许更大一些。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设置目的本就不同,对学生的发展要求也有差异,需要做的是让教师们更加清楚什么是拓展型课程,如何开设拓展型课程,例如是开设学科拓展型还是专项拓展型课程。同时研究型课程的保留,对当下继续改变应试教育弊端,提升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基于数学学科知识,开设数理和微积分的探讨课;基于历史学科,开设对某一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探讨;还可以开设专门的研究方法课程,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总体而言,现行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混淆和迷惑除了本身的概念不清外,也有来自学校和教师的现实因素,如学校资源和教师师资的不足。因此笔者建议选择方案二,对上海市范围内的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做进一步的梳理并对内涵进行界定,特别是在总的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上进行界定和厘清。

(二)调整学校课时结构,增加课时浮动的比例

在对韩国国家课程课时结构的介绍中,不难发现在保证总学时/分的情况下,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做上下20%的浮动调整。也即是说学校在一周五天的教学中,有半天的时间可以做灵活安排。在一整个学年中,学校可以就固定科目或主题的时间进行调整,进行集中式教学。例如,就数学或者物理的某个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时间进行调整,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固定时间内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这样也就避免了分散教学导致的松散结构和知识遗忘。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基础型课程的课时要求是最低的,而最低要求的部分也是不能调整的。例如基础型课程70—80%的课程必须得到保证,保障学生达到基础的要求,具备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后才能对剩下的比例进行浮动和调整。而相应的拓展和研究型课程则可以允许学校做浮动比例之内的安排。

(三)加大信息技术类课程及创新实践活动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愈发崛起并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与此同时,当前的特大城市也必将发展为世界级大都市,如北京、上海、香港等。目前国际都市在发展定位中,都将科技及第三产业作为其重中之重。上海市政府在2020城市规划中,将上海未来的城市定位设定为科创中心,着重培育高新科技产业,其中也就包括了大量的信息、科技和服务产业。要实现这一目标自然也就需要培养具有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的人才。韩国国家课程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意识的培育,不仅在教育目标上加以限定,更在课程形态上特别设置创新体验活动课程,这些都是可以借鉴的。未来上海学生的课程需要尽可能多的侧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通过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评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未来信息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占据主导地位,包括美国、韩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已经开始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如对儿童开设基础编程课程。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尽早接触到前沿的信息产业技术和课程,是我们在课程方案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韩国国家课程在教育的目标设置上也特别强调了学生对多元及国际文化的理解以及与世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这一教育目标的设置与上海未来国际都市的定位不谋而合。国际都市需要的是具有国际理解素养的公民,需要能够理解和欣赏多元文化并与世界进行沟通和合作的市民。而对于学生国际理解的培养更是应该从小抓起,通过对学生传播世界各国的知识和文化,让他们了解到国际社区的基本事实,让他们关心一些国际性议题并就这些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学生们需要通过课程有一些参与实践的经历,为他们日后参与全球社区做一些准备。

(四)减少并行科目,以核心素养的视角对现行科目进行整合

近年来经合组织和其他世界组织提出并推行了核心素养这一大概念,核心素养也由此大行其道。各个国家如韩国、芬兰都在其教育目标的设置上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行了调整。在有些研究者和教育者看来,核心素养不过是现有秩序的搅局者,通过新概念的提出,对现有教育目标进行新一轮修订,但最终不过是过眼云烟,还会让现实的课程和教学更加混乱。包括笔者在内的另外一批研究者认为不妨将核心素养看作是一次调整和整合教育目标和课程的机会。例如,对现行科目进行整合,从而减少并行科目的存在。韩国国家课程规定,学生每学期的科目不超过8门,而我国的中学和高中科目则远远超过这个数字。究其原因,是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但是具体审视这些目标和内容,不难发现大量的重叠部分,特别是在综合文科和理科这两个学科。包括韩国、美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已经开设综合类的科学课和社会课,将原来的两门或者三门科目合并为一门。其实中国的文科和理科课程在不少省市的高考中已经安排为文综和理综科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是各自为营,学生分科学习,压力颇大。不妨借由核心素养重新考虑学科的分与合,从某种程度上也能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当然,笔者也承认在学科的合与分中存在着大量的操作性难题,如综合性课程的师资从何而来,合并之后原有的分科课程教师如何安排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重要议题。

(作者简介:王涛/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高峰计划”博士后研究员(上海200062);朴宣运/美国华盛顿大学教育学院哲学博士(西雅图98195))

参考文献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