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涛 朴宣运 已有0人评论 2019/1/22 11:25:58 加入收藏
(四)学习评价
韩国国家课程方案强调学生学习评价的目标是为教学提升和学生学习质量而服务。在具体的评价实施过程中,要依据国家提供的学业成就标准设计评价工具,并保证教与学、学与评、教与评保持一致性,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评价学会和提升。在评价的内容上,课程方案还提出不仅要评价教学的结果,还要评价教学的过程;不仅要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要评价情感水平。在评价的方式上,课程方案要求学校根据具体课程的特点来安排,例如可以通过叙事、小论文和表演等行式来评价;通过等级量表来对课程的学科性、功能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价;对实验和实践的评价要根据科目的特点给出实际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二、中韩课程方案的分析与比较
在了解韩国2015课程方案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前期对上海市中小学校长和课程专家的调研结果,将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课程形态、关键科目、课程选择、课程决策权力分配等维度,分析韩国课程方案的主要特点,并对韩国和上海的课程方案进行比较。学理上来讲,上海的市级课程方案从级别上无法与韩国的国家课程方案进行对比;但考虑到东亚社会较少有某个城市进行专门的课程方案设计,以及当前深化上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故而重点分析韩国国家课程方案并与上海课程方案进行比较。
(一)围绕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调整
在2009年国家课程[3]的基础上,韩国国家课程围绕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新一轮的补充。韩国2009和2015国家课程都强调了培养拥有独立人格、创新精神、多元价值和国际理解的公民。在原有2009国家课程目标的基础上,2015国家课程在课程设计中回应了国际范围内对核心素养的倡导,着重强调了学生以下几方面素养:自我管理,信息素养,创新性思维,审美素养,沟通素养,社群素养。[4]而这六项核心素养则相应体现在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例如,小学、初中和高中均有设置的创新体验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素养,特别是一些有社区合作的创新体验活动,更是加强了学生与社区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社群素养。学生在小学需要学会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基本技能并在初中阶段继续提升,同时形成健全人格,这些都在不同层面回应了自我管理的素养需求。在信息素养方面,国家课程在初高中阶段中都开设了家庭·技术这门课程来帮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生活和科技的联系。
(二)创新体验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安排
韩国并没有像上海在课程类别上专门开设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5],而是将总的课程类型分为学科群和创新体验活动课程。虽然在高中阶段,课程方案中出现了基础型和研究型等字眼,但其指代的是学科领域而非课程类别。具体来讲,高中的基础型学科包括韩语、数学、英语和韩国历史,研究型学科包括社会(历史/道德)和科学。由此可知,这与上海基础型和研究型课程的内涵完全不同。韩国创新体验活动作为整个国家课程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呈现了韩国教育生态的独特风格。这一类课程与上海市的研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有相似也有不同。相似之处在于上海市研究型和拓展型课程的一大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不同之处在于韩国的这类课程更加专门化,并且在组织形式上与拓展型和研究型上相比更加单一。可供参考的是,创新体验活动的开设赋予了学校充分的自主性,能够让学校根据学校的状况、课程的特点(如所在学习领域)和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调整和组织,特别是课程的顺序、比重、方法等。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创新体验活动帮助刚入学的学生适应新学段的学习和学校生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段衔接的问题。虽然独立于学科群之外而存在,创新体验活动的内容却是与学科内容相联系的。学生可以就单个学科的内容在创新体验活动课程中进一步拓展、探究和实践。值得提出的是,韩国创新体验活动的开设允许学校与社区联合,使用当地社区设施,这就很好了解决了部分学校学习资源不足的问题。创新体验活动的自主性和外延性对上海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设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英语、科学、技术、自然类课程的开设情况
在外语类课程的开设上,韩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并将英语放在了与韩语和数学并驾齐驱的主课地位上。在小学3—4年级,英语课开设136课时,占总课时比例的6.8%,在小学5—6年级,英语课程开设204课时,占总课时比例的9.4%。初中阶段英语课时进一步增加,初中三年英语课时数为340课时,占总课时比例的10.1%。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完成至少10个学分的英语课程,占必修课程总学分的9.4%。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职业选择,选择实用英语、英语口语与文化、职业英语和英美文学等课程。除了英语之外,韩国国家课程从初中阶段开始开设第二外语供学生选修,主要学习世界语言的生活外语部分。到了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在第二外语或文化课程上完成16个学分;学生可以就某一门外语在选修课程中进一步学习,修习两到三门进阶课程。值得提出的是,作为东亚文化圈中的一员,高中阶段学生开始学习中文以及中文相关的文化知识,虽然同样是第二外语,但是中文的学习及其要求与其他外语相比则要系统和综合不少。
在科学、技术和自然类课程方面,韩国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科学类综合课程,在小学3—4年级,科学·实用技术课程占据了204课时,为总课时数比例的11.6%。5—6年级学生则进一步增加课时数,达到了340课时,占总课时数比例的15.6%。而在初中阶段这一类的课程有分有合,科学/家庭·技术/信息课程共680课时,占总课时数比例的20%。除规定的680学分外,在符合国家和省级机构的要求和相关程序后,学校还可以开设160课时的选修课程,其中也包括了科学、技术和自然类课程的选修课。高中阶段实行学分制,在研究型课程中,国家规定需完成12个学分的综合类科学课程学习,其中基础类课程要求修习综合科学8学分,科学探索实验2学分。另外学生可根据个人喜好及未来职业选择从86学分中选择相应科学类课程。在这些选修课程中,普通选修课程包括物理Ⅰ、化学Ⅰ、生命科学Ⅰ、地球科学Ⅰ,职业选修课程则包括物理Ⅱ、化学Ⅱ、生命科学Ⅱ、地球科学Ⅱ、科学史、生命科学、科学的融合。在生活·文化类课程中,学校则继续开设家庭·技术课,与第二外语、中文和文化课合成一类,需完成16学分,但具体各种课程的必修学分数则不做规定。在总的86个选修学分中,家庭·技术课则包括家庭·技术和信息两门普通类选修课程和农业与生命科学、通用工程、创新管理、海洋文化与科技、家庭科学、知识产权基础等职业类选修课程。
(四)课程选择
韩国国家课程方案在小学阶段并没有安排选修课程,从初中阶段起开设选修课程,初中一到三年级选修课程总计170课时,占总课时比例的5%。与初中阶段选修课较少的课时比例相比,高中阶段的选修课程总计86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高达42.2%。比例改变之大不禁让人怀疑学生是否有自主能力决定自己的选修类别和课程。要回答这个疑问,就要提到韩国国家课程在初中阶段的另一特色,即是“自由学期制”。“自由学期制”指的是在初中阶段的某一学期(如初一第二学期或初二第一学期),学校灵活组织基础课程内容和创新体验活动,学生一般上午上课,下午参与各类活动。学生能够参加各类职业探索活动、研究课题选择活动、俱乐部活动与文体活动。这些活动的组织形式也丰富多样,包括合作学习、讨论和项目学习。学校在组织这些活动时,都尽量与当地社区合作,从而为学生创造接地气、贴近生活现实的活动体验。在这一学期,学校也不安排期中和期末考试,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环境。可以看出,各种自由的安排,其目的在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未来选择,特别是学习和职业方面的选择。关于学生的课程选择,还要提到的是韩国国家课程规定在初中和高中的选修课开设上,学校必须要开设两门(初中)或三门(高中)以上的选修课程,这就避免了选修课变成“必选课”,从而切实保障了学生在课程上的选择权。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