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研究》 作者: 郑红苹 崔友兴 已有0人评论 2018/12/17 13:46:04 加入收藏
(三)基于证据的教学过程
证据是循证教学的核心要素,最佳证据的运用是确保循证教学实效的前提。由于教学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循证教学证据的获取和验证,除须借鉴自然科学所倡导的随机试验、准实验、前后测对照实验之外,还须基于教学的特性,通过行动研究、田野研究、质化研究、课堂观察、个体叙事等方式获取教学证据。“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基于证据的教学过程是循证教学的核心理念,尤其是基于最佳证据的教学实施和教学活动。循证教学强调基于受教育者的个体特征、人格特质和成长背景的证据,教学内容的时序规律,课程安排的时序规律,教学活动的内在规律,以及课堂文化、师生关系、教学交往与互动等角度所获得的证据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基于证据的教学过程更体现出逻辑性与可视化的特质。
(四)兼重结果与过程的发展性教学评价
作为教学的一种特定形态,循证教学不仅注重教学结果,尤其是学习者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全性发展,更强调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投入、参与、合作、互动和体验。兼重结果与过程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循证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是循证教学的价值旨趣,学习者中心是循证教学的主体观。因此,在循证教学实践中,教学评价突出证据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注重结果导向和过程品质,指向教育性和发展性。
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循证教学的实现路径
循证教学的核心在于基于证据实施教学,强调教师经验、智慧与教学证据、教学情境的有机整合,进而提升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从教学活动有效展开的角度而言,推进循证教学实践,前提在于教师主体形成合理的循证教学观念,提升循证教学素养。同时,提炼循证教学证据,构建循证教学证据库,为循证教学的有效运作提供证据支撑;营造循证教学的文化氛围,形成强有力的内外助推的循证教学支持系统。
(一)形成对循证教学的合理认识是推进循证教学的前提
循证教学不同于经验主导型教学、主观性教学和实证主义教学。循证教学强调证据,重视教师主体经验、自主意识和主观判断,利用科学方法获取教学证据,但不囿于经验、主观意识和科学实证,而是立足教学立场和学生发展实际,充分借助教师主体经验、利用教学证据,做出合理判断和决策,推进教学实践。因此,循证教学更多体现的是教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科学化与艺术化的统一,这是循证教学的实质所在。
(二)提升教师循证教学素养是循证教学运行的根本保证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需要形成互联网的意识和数字化的观念,进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和丰富教学资源,并基于教学证据优化教学设计。只有秉持开放的教学观念,教师主体才能更好地“跳出教学看教学”,从多个视角和维度审视和分析教学问题;只有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思维,教师主体才能从学生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教学活动的时间、空间和过程获取教学证据,整体考量教学活动;只有秉持关系性的教学逻辑,教师主体才能突破“一一对应”的实体性思维方式,从关系的角度理解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寻找和揭示多重教学证据之间的内在逻辑,推进循证教学实践。同时,教师主体还需要具备循证教学设计、教学证据获取和运用、教学研究的能力素养。
循证教学设计能力体现为教师主体基于学生发展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现状,以及教学情境等相关证据进行教学设计,突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个性化,主张教学设计做到“目中有人”和“心中有数”。教学证据的获取和运用要求教师主体形成证据意识,能够从教学实践、师生互动和交往中揭示教学证据,并通过教学证据的运用,提升教学成效。教学研究能力素养是教师主体确定研究问题、获取教学证据、制定研究设计、实施研究过程的综合能力。教师主体的教学研究能力素养是确保教师主体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精准定位教学证据,并对教学证据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进行判定的核心能力。因此,推进循证教学实践,不仅要变革教师主体的观念,而且还要提升教师主体的循证教学素养,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研究素养。
(三)构建循证教学证据库是循证教学实践的重要支撑
搜集、整理和研究教学证据,构建循证教学证据库,是推进循证教学的重要支撑。由于教学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为人性,循证教学证据的获取和验证,既需要借鉴自然科学所倡导的随机试验、准实验、前后测对照实验,也需要基于教学的特性,通过课堂观察、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和田野研究等路径。首先,基于受教育者的个体特征、人格特质和成长背景搜集教学对象发展的证据。这些时序特征反映了个体发展和学习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构成循证教学的基本证据。其次,从教学活动过程的角度寻找循证教学证据。在复杂多样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揭示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律,进而遵循规律开展教学是循证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另外,循证教学证据的获取还可以从课堂文化、师生关系、学生同伴群体及教学互动等角度挖掘和分析。此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的介入,信息、数据已然成为各个领域的重要资源。
(四)营造循证教学的文化场是推进循证教学的隐性力量
创建循证教学的文化氛围,促进教师主体积极搜集教学证据并基于证据展开教学,避免陷入经验主导型教学和主观性教学困局。首先,从物理时空的角度,探讨循证教学发展的支持系统,如为循证教学的开展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硬件与设备支撑,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等。其次,从文化心理的角度,营造积极支持循证教学的文化场域和心理氛围,如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对循证教学的认同和接受、形成循证教学开展的场域文化,尤其是教师主体在心理和情感上对循证教学的认同,并建构起支持循证教学的文化氛围。另外,从制度保障的角度,构建循证教学有效运行的支撑系统,包括基于集中研讨和民主协商制定的循证教学实施制度、监督制度和评价制度,进而为循证教学的良性运作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